最近,江苏24个典型入选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我省6位志愿者、3个志愿服务组织、5个志愿服务项目、7个志愿服务社区入选,3人/组获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志愿者,这些“最可爱的人”扎根基层,以真情感召他人,凝聚星火力量,成为江苏大地上一道最靓丽、最温暖的风景线。本期《人文周刊》选择采访了葛敬军、苏大伟、李华平李华忠(兄弟)等志愿者代表,目睹他们如何从一个人“发光”到“众人送薪”,让人们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热和魅力。
他是医生,也是身穿红马甲的“小飞侠”
在盐城东台市中医院,有一位名叫葛敬军的80后医生。上班,他是一丝不苟的影像科医生,下班,他成了众人口中的“小飞侠”,以盐城东台市义工联合会会长的身份,带着3000多名“红马甲”出没在敬老院、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精神病院、麻风村、无偿献血车……
“走,一起去献血!”1999年9月,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葛敬军在同学的召唤下第一次来到血站。登记、筛选、撸袖、抽血……300毫升的血“贡献”出去了,葛敬军还有新发现:除了献血,这里还需要义工!从此,扬州大学隔壁的血站里,就多了一位医学院学生的身影,而葛敬军身上也多了一个志愿者的标签。
为什么去做志愿者?这是葛敬军这20年来反复被问到的问题。他的想法很朴实。过去在农村上中学,没轮到他值日,他也会去帮忙刷碗,大家都很喜欢他;到了大学,每次下楼打开水,他都会顺带把同宿舍的水瓶都带上。时间长了,舍友们也都被他“传染”了,去饭堂前都要先看看有没有空水瓶。
帮助别人,以及影响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这是葛敬军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发掘出的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法则。
截至去年11月,20年累计参加义务服务7926小时,是葛敬军的志愿成绩单。7926小时什么概念?一天24小时连轴,也要转上330多天。为了做好志愿服务,他还自学了理发、按摩、音响调节、电器维修等各项技能。
他不满足于一个人战斗。
2012年,葛敬军组建东台市义工联合会,广泛开展尊老助残、扶贫济困、爱心助学等志愿活动,8年时间组织各类公益活动2000余场次,动员组织义工3万余人次,筹集善款400余万元,服务弱势群体2.5万余人次,资助贫困学子1000余人次,扶助贫困家庭355户。
最开始很难。葛敬军记得,在发布召集令后,约20人加入了QQ群,但最后来见面的只有4个人。第一次活动选择在敬老院,却发现东台当地的敬老院还对志愿服务很陌生,甚至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他们:“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一遍遍地沟通,最终葛敬军叫上几个同事去做了义诊,在理发店工作的义工去给老人剪了头发,还有的则带上指甲钳帮老人剪脚趾甲……义工联的第一次活动,就这样在手忙脚乱中成功了。
活动越来越多,出行成了一大难题。没车怎么办?义工们骑着电动车、扛上志愿旗出发的事,现在想想不够安全,但那时候他们也常干。
等募集到物资后,仓库又成了拦路虎。葛敬军临时征用自家车库,他的妻子也成了每次活动结束后替他们清洗红马甲的人,一洗就是四五年。
但一路走来也很暖。
葛敬军夫妻资助的单亲贫困生,原本准备辍学回家打工,但去年考上了南通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刚来的时候,她压力大,人又自卑,但现在不仅成绩好,又能干,做事有条理,学校的各种社团都在‘抢’她!”
在义工联,每个义工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数字越是靠前,加入的时间越长。至今,葛敬军都能一口报出前1000个义工的编号。其中,身材矮小的“339”号,让葛敬军挂心。前年,这位在交警大队整理档案的老人,捐出了原本要办60岁寿宴的6000元钱,一半捐给敬老院,一半助学。“他要退休了,家里条件也不好,这么大年纪孤身一人,还有糖尿病……”义工们帮老人补过了生日,并说好了,再往后等老人再年长了,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从刚组建时义工人数只有个位数到如今拥有3000多人;从不被“理解”的民间组织,到如今成为5A级社会组织……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来东台“取经”。在葛敬军看来,做公益团队一不能有杂念,二要职业化。哪个人对接哪个部门,清清楚楚;每次活动结束,好的经验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累积更新成更完善的工作规范。
从一个人“发光”到“抱团取暖”,一路走来,葛敬军发现,改变就在身边。在他的带动下,义工联义工7年多共无偿献血100多万毫升,而同时,东台市中医院也有60多位医护人员加入义工联。
忙碌的生活,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刚上初一的儿子,让葛敬军时有愧疚。每每此时,一个定格画面就会在他眼前浮现。因为家里没人带,葛敬军的儿子从4岁起就跟着大人呆在活动现场。一天,小家伙在敬老院也有样学样,拖过板凳,站上去,举起手,要擦窗户………
交汇点记者 陈洁
义务献血24年,“苏大哥”创办志愿文化馆
12月3日,江南的冬天寒意沁人。农民苏大伟早早地便起床了,简单洗漱后,匆匆从家出发,辗转了两趟车,花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20多公里外的无锡市中心血站。
登记、体检、化验,一系列程序顺利过关之后,紧绷着的苏大伟这才放松地半躺下来。挽起袖子、握紧拳头,殷红的血液从他手臂的血管中缓缓流出,沿着胶管流入到一头的采血袋中。
“苏大哥,又来献爱心啦?马上要农忙了,你可要悠着点,注意身体哟。”一旁的护士叮嘱道。几十年来坚持献血,苏大伟已是血站的“常客”,和这里的很多工作人员成为了朋友。苏大伟笑呵呵地答应着,但还是献了400ml,在他看来,多献一点血,就能多帮一个人。
今年53岁的苏大伟是无锡惠山区洛社镇的一名普通农民,这样的一次普通献血,他已坚持了24年。多年来积攒起来的几十本红色献血证,装满了家中的一个抽屉,成为了他热衷公益事业的最好见证。
24年,究竟献了多少次血?苏大伟没有认真地计算过。不过,医护人员告诉他一个数字——他已献血一万多毫升。如果按一个健康成年人全身血量4000毫升计算,相当于给人体换了三次血。
苏大伟和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1996年。那一年,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了“无锡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的消息,便立即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去献血!不顾妻子反对,第二天一早,苏大伟空着肚子,蹬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气喘吁吁地从农村赶到了献血站,献上了人生的第一份200毫升全血。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不间断无偿献血。
“那时献血志愿者并不多,在农村里更是稀奇得很,按照我们村里人的想法,男人的血金贵得很,哪能随便献!”苏大伟这个“大胆”的行为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甚至有一段时间,乡亲们都以为他有“病”,难听的话,当面就来,“有一次,一位朋友找我,到了村口打听我家住址,结果村民说,他是个‘憨头’,放着田里活不做,跑去献血,你怎么和他交朋友?”
但苏大伟偏偏是个“认死理”的人。谈及为何要执着于献血,他说,只要一想到自己的血能救人,内心就无比自豪——“这事儿值!”
按照规定,普通人每年只能捐献两次全血。苏大伟渐渐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希望发动更多的志愿者,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我觉得,有责任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献血无损健康和献血救人的意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说干就干!2002年春天,苏大伟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自费跑了上海、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血站和当地红十字会,搜集到不少无偿献血的材料。那时候的他,靠耕种责任田、修理自行车来维持一家生计,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妻子在村办企业打工,年收入也仅有几千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他仍然自掏腰包制作了22块大型喷绘展板,在无锡闹市区广场展出。制作展板的一万元,是全家近两年的收入。
“献血对身体没有害处!你看看我,坚持献了这么多年血,但依旧下田干农活,身体棒得很。”苏大伟走到哪里,就将无偿献血宣传到哪里。这些年,在苏大伟的影响和带动下,已陆续有15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他的热血捐献队,近50人的血样进入了中华骨髓库。而苏大伟的妻子和儿子也是其中的成员,“我们一家都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苏大伟一脸自豪地说:“儿子18岁生日那天,第一时间就跑到血站无偿献血,用慈善行动当作自己的成人礼!”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优秀志愿者之星、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志愿者、江苏省优秀志愿者……这些年,苏大伟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诸多荣誉如潮水般涌来,但苏大伟却觉得受之有愧。“献血是平民的慈善事业,在我身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献血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却把荣誉给了我一个人。”
在热心公益的这条路上,苏大伟从未想过止步。作为“党员群众学习中心户”,他将自己的家改造成村里30多名党员和众邻里的活动中心。2017年3月,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个面积达450平米的农民家庭志愿文化馆——“苏大伟志愿文化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间全国首座农民自建的志愿文化馆开馆至今,苏大伟坚持亲自讲解,用亲身经历向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虽然是个农民,但也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我正努力达到这个境界。”苏大伟语气坚定地说。
交汇点记者 王慧
兄弟两人,赴一场“上海青”接力赛
时近隆冬,宿迁市沭阳县蔷薇村的“上海青”蔬菜基地绿意盎然,一派生机。作为负责人之一的李华忠站在丰收的菜地里,又想起年初那场“上海青”的接力赛。这场接力赛,始于今年2月的一个电话……
那天上午8点,卖完菜的李华忠在回家的路上,接到哥哥李华平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李华平的声音很急促,他向弟弟道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电视上报道,湖北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非常缺叶菜,我们蔷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的蔬菜,能不能想办法送到武汉去?弟弟李华忠没有丝毫犹豫:听哥的!你放心吧,老家的事情我来安排!
蔷薇村是苏北地区一个非常落后的贫困村。800多户村民中曾经有200多户是登记在册的贫困户。作为蔷薇村走出来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李华平为村里长期的不发达感到痛心疾首,最后投资700万在蔷薇村新建了上海青蔬菜基地,帮助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此刻,疫情当前,怎么把上海青蔬菜送到武汉?当天,李华平就开始四处联系物流。当时各地封路,每个高速卡口都查得很严,从沭阳到湖北大约要驾驶十多个小时。这个时候驱车远赴武汉、黄冈,不少司机打了退堂鼓。这一刻,江苏百盟物流公司站了出来,对李华平说:“只要你们敢捐,我们就敢送!”与此同时,回到老家蔬菜基地的弟弟李华忠,发动全村村民投入这场捐赠“接力赛”。从收割到装车,蔷薇村村民自告奋勇,男女老少都拿起自家的工具到地里割菜,有的人甚至一天能收割2000多斤。一卡车“上海青”大约两万斤,把菜搬上车可是个大工程,全村青壮年劳力都赶来了,分文不收,免费装车,还互相提醒,“菜嫩着呢,轻拿轻放!”
同一天,兄弟俩建起了一个微信捐赠群。群里有湖北多个城市的对接负责人,有负责运输的司机,还有当地交管部门的人员、沭阳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等,“上海青”捐赠进行到什么步骤、哪个环节遇到了问题、需要怎样的援助……大家都会把消息发到微信群里,群策群力,及时解决难题。实时更新的微信群里,还“直播”了一次“警车开道”的独特经历——2月12日,江苏百盟物流的徐师傅载着满满一车“上海青”行至淮安段高速,碰上了强浓雾天气,高速封路。这一车“上海青”能不能当日送到?急得他满头大汗。淮安交警支队高速三大队民警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看到了这辆挂着横幅“江苏援助湖北运输蔬菜”的车辆。最后警车带道领驶,在部分路段能见度不足10米的情况下,一路摸索冒险前行。接着,淮安交警与省界安徽天长交警大队及南京高速七大队紧急联系,采取连续接力的方式,将徐师傅的车带出雾区,向湖北方向驶去。从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徐师傅一到服务区就兴奋地把这段经历分享到了微信群,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抗疫的温暖。
春节期间,正是“上海青”销路最好、价格最高的时候。李华平、李华忠的这一决定,意味着要与一直合作的常州市场暂停合作,但他们没把“损失”放在心上。打这以后,哥哥李华平加紧与湖北有关部门对接,排好了一份“援助计划表”;弟弟李华忠除了安排人员加紧收割装运外,还要腾茬播种,确保蔬菜接续采收;村民采摘期间,沭阳协和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进入蔷薇村,为送菜人、割菜人提供及时的消杀防护;物流车到了湖北,驾驶员不下车,当地对接人员负责卸货,驾驶员直接把空车开回沭阳的高速服务区整车消毒……前赴后继,争分夺秒,从2月7日至3月23日,这支默契的捐赠队伍共向湖北运送了37批、37车累计74万斤“上海青”,为湖北多地解了燃眉之急。
“能帮则帮,做点实事”,这是记者在采访李华平、李华忠兄弟两人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早在今年2月1日,因疫情市场供应不足,李华平就在朋友圈承诺蔷薇村绝对不哄抬蔬菜价格,并劝说村民一起守住“一元钱”价格底线不动摇:“这个节骨眼上,我们能为抗疫做的就是守住蔬菜价格底线。”实实在在干点事,是李华忠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座右铭。数年前,蔷薇村因地理位置偏远,村里没有一个厂,村里财政几乎为零。李华忠退伍回村后,带领农户尝试种辣椒,并从上海运回了一批朋友提供的“上海青”苗在100多亩地里种下,两个月后,每亩地就能收成好几千块,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19年初,李华平带着700万资金回村,聚合村中一批种植能手,共同打造“上海青”蔬菜基地项目。短短一年,蔬菜基地的面积扩展到了530亩,蔷薇村种出的“上海青”也走上了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的餐桌,越来越多的蔷薇村村民因此受益。
立志为家乡“做实事”的李家兄弟俩,在捐赠74万斤蔬菜后,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却是谦虚和谨慎的:“这不是我们兄弟俩的独角戏,而是一次集体主义的大合唱,这些荣誉属于整个蔷薇村,也属于捐赠群里的每一个人!”李华平说。做湖北人民的“大菜园”,在他们心中,这也是“蔷薇村精神”的实质——别人有难,能帮则帮。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编辑: 吴雨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