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抑郁症,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数字已达3.5亿人,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500万人。
情绪低落、悲观、缺乏热情和活力、睡眠质量差、自杀风险高……罹患抑郁症后,他们难以继续学业和工作。一场“情绪感冒”,为他们的生活划上一个又一个暂停休止符。
今年的10月10日,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将目光锁定“心灵的感冒”。
青年人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最高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常伴随焦虑发生。临床体现为“三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且持续至少2周以上。但对于这种疾病的病因,普通民众仍然知之甚少。
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网民抑郁症调研报告》,半数人是通过明星或者其他热门事件第一次接触到抑郁症,28%因为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受到抑郁症困扰才接触,24%的人通过课程讲座或书籍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的教育和普及还是落后,”王平是在罹患过抑郁症之后,才开始真正了解这个群体,高中时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因此休学了好几个月。“当时,奶奶生了重病,危在旦夕,看着最亲的人饱受病魔的折磨,我在医院陪床,感觉很无力。”渐渐地,王平发现自己对外界的信息摄入出现了问题,理解别人的话开始变得费劲,也逐渐看不进去书,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懒,懒得说话、懒得交际、懒得运动,甚至懒得走路。休学之后,思维几乎停滞了,整颗头就像泡在福尔马林里一样,丧失了运作的能量。抑郁症最严重的那几个月,王平习惯在卧室里关好门窗,打开顶灯,用被子裹住脑袋,从被罩里面最薄的一角,瞅着透过来的朦胧的橘黄色光,一瞅就是七八个小时。
谁最关注抑郁症?从调查上看,但青年群体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最高,在网上搜索“抑郁症”最多,一方面是年轻一代对抑郁症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因为抑郁症正在蔓延向青年群体。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5岁以上患者占超八成
从年龄分布来看,抑郁症的发病存在三个高峰期。一般抑郁症的发病初始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这是第一个高峰期,第二次发病高峰在更年期,大约50到60岁之间,第三个发病高峰期则是进入老年以后。
根据《2019年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35岁以上患者占据了总患者比例的83%。研究表明,人在年龄小的时候保护因素比较多,所以不容易发病,步入社会以后,开始面临一些压力和打击,这些打击会在一定环境下把易感基因诱发,最终导致发病。临床经验来看,一般学生初入职场后,会面临各种问题,就业、恋爱、结婚、生子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临界事件”比较多,所以会成为抑郁症初始发病的高发年龄段。此外,70岁以后,人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疾病,比如帕金森、肿瘤、脑血管病、心衰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容易引发并发的抑郁症。
从性别方面来说,女性因为神经数量多,情绪更敏感,生理上更脆弱,抑郁症患病率为5.1%,明显高于男性的患病率3.6%。尤其是,60-64岁女性发病率接近8%,是罹患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从患者人群的地域分布看,不同地区的患者人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除内蒙古、新疆等地无数据外,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区的重度抑郁患者占比最高,江苏、上海等地重度抑郁患者占比相对较少。
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 仅有一成的人得到系统治疗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文章表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而且抑郁症容易复发,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重度抑郁障碍总体复发率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和高发率、高复发率,很不对应的是,抑郁症的治疗现状。目前,国内对抑郁症的治疗现状并不理想,据报告显示,当个人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时,竟只有5%的人表示会寻求专业机构或个人的帮助,而其他95%则选择忍或者跟亲友倾诉。抑郁症患者得到系统治疗的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都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疗。
在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方面,60%多的民众更倾向面对面的治疗方式,有30%的民众认为微信语音或者文字咨询更可以接受;并有82%的人认为抑郁症的治疗应当和其他身体疾病一样应该纳入医保当中。
抑郁症发病率走高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上个月,《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出台,从筛查、预防到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
交汇点“∑”数据新闻工作室记者 郄立云 周娴
编辑: 张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