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体诗《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爱戴与感激,是历代抒写母爱最为经典的诗作。而这首诗就诞生于江苏省溧阳市。
驾车行驶至104国道溧阳市南渡镇境内,路边一组雕塑吸引住人们的目光,上面写着:“历史文化名村旧县 中华第一诗《游子吟》故里”。原来,孟郊的《游子吟》就诞生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小村。
“顾名思义,‘旧县’就是‘旧县城’的意思,这里是汉代、唐代溧阳县的县治所在地。”溧阳文史专家、溧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史骏说。
溧阳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前身是春秋时期吴国设置的“濑渚邑”,“濑”是指濑水,又名中江,今高淳胥河即其古道。在吴地古音中,“濑”和“溧”音近,“濑水”也被称为“溧水”。秦统一六国后,将“濑渚邑”改建为“溧阳县”,因县治在“溧水”之北,古人以“水北为阳”,由此诞生了“溧阳”这个使用至今的名称。
史骏介绍,溧阳从秦代时开始建县,建置沿革发生多次变化,县城多次迁移,史料记载中,今高淳固城、溧阳天目湖镇茶亭古县村、溧阳南渡镇平陵村都曾是溧阳县治。早在西汉元封年间,溧阳县的县治就设在今南渡镇旧县村。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溧阳县的县治再次搬到旧县村,此后一直到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溧阳县治迁至今溧城镇,此后1100多年来没有发生变化。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治所设在旧县村的溧阳县迎来一位新县尉孟郊,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县尉,负责缉捕盗贼,维护社会治安等事宜,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史骏介绍。
孟郊(公元751—814),唐代诗人,浙江德清人,字东野,因他祖籍山东平昌,后人也称他为“平昌孟东野”。孟郊早年多次参加科举,直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十六岁时才中了进士。前半生郁郁不得志,一朝金榜题名,这样的狂喜在他的《登科后》中展露无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中进士四年后,孟郊被任命为官职并不算高的溧阳县尉,在这个任上工作了四年多。64岁时,孟郊在赴任途中去世,结束了自己多舛悲苦的一生。
孟郊留有《孟东野诗集》十卷,存诗五百多首,多为五言古体,情绪低沉,语言生涩,意象清冷,情感凄怆。历代论者对孟郊褒贬不一。比孟郊小17岁的韩愈称赞他的诗“横空盘硬语”,语言遒劲有力,像在空中盘旋。清代方世举在《兰丛诗话》中说,孟郊的诗像“橄榄回味”,虽然味苦,但嚼久了会回甜。但宋元时期的诗人们却不喜欢孟郊,元好问将愤世嫉俗的孟郊比作“诗囚”,苏东坡将孟郊的诗形容为没有多少肉的小鱼小蟹,没必要花时间去读。苏东坡还将孟郊与贾岛并列,给出“郊寒岛瘦”的评价。
一个“寒”字成为后人对孟郊诗作的主要印象,但《游子吟》却质朴自然,流露真情,是孟郊诗中的“另类之作”。《游子吟》诗题下有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指溧阳,足以证明此诗作于溧阳县治所在地,也就是如今的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
溧阳距离孟郊的故乡德清并不算远,来到溧阳任职,孟郊命人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一天晚上,母亲借着如豆灯光,为儿子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此情此景,触动了孟郊心弦。他想起,当年寒窗苦读时,母亲默默陪伴在自己身边;科举落榜后,心灰意冷,母亲反复鼓励他振作奋起;每次远游之前,母亲总为自己缝补衣裳,针脚缝得格外细密,游子才能早早归来;离开家乡时,母亲将自己送到村口,反复叮嘱在外面要小心谨慎,早日平安归来……
往事涌上心头,千古名作从诗人笔下流淌而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语言简练平淡,没有雕饰,但感情真挚深切,在清新流畅中流露诗味的浓郁醇美,千百年来引发无数人共鸣。宋代刘辰翁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清代贺黄公将《游子吟》与韩愈的《拘幽操》并列为“全唐第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历朝历代的中国人从《游子吟》中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树立回报父母的责任感。《游子吟》的影响力甚至扩散到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游子吟》列为向世界各国中学生推荐的优秀文学作品,让这首歌颂母爱的佳作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传播。
在溧阳,孝亲尊老的传统千年传承。2015年,“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入选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座以“游子吟”为主题的大型雕塑树立在溧阳的市民广场和旅游景区,向市民和游客讲述孟郊和溧阳的渊源。在《游子吟》的诞生地南渡镇,孟郊诗中所寄寓的孝亲感恩文化,融进学校特色课程,成为对孩子开展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
溧阳市文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溧阳人崇德向善,孝老爱亲,诠释着《游子吟》体现的慈孝传统。在溧阳市竹箦镇前马村,九旬老人陈西马30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年过百岁的老岳母,使老人度过幸福晚年;钱家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杨建琴一个人扛起十几口的大家庭,独自照顾久病的外祖母、祖母和婆婆,被人誉为 “久病床前有孝媳”。而在溧阳民间,像陈西马、杨建琴这样的孝星还有很多,他们用真挚无私的孝心,回报长辈如同春晖般的关爱。
这两年引来无数游客的“一号公路”是溧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365公里“1号公路”,把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和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景区景点、文化遗存一一串联起来。溧阳市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孟郊《游子吟》为代表的慈孝文化、南山万亩竹海为代表的长寿文化、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将在“一号公路”沿线布局,既开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又承载“乡愁乡韵”,传承以“明慧”“信义”“忠勇”“慈孝”为内容的溧阳城市精神文脉。
交汇点记者 于锋
编辑: 于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江苏文脉,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