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你看电影了吗?据统计,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影院上座率不超过75%的情况下,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同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其中,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全国34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天产生票房近17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单日总人次和单日票房的纪录。江苏省电影局也发布消息称,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两天江苏全省贡献3.6亿元票房,全国占比高达11.9%,跃居全国第一!
今年春节档,共有《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侍神令》《人潮汹涌》《新神榜:哪吒重生》《熊出没·狂野大陆》7部影片登上大银幕,国产片成为主力军,作品涵盖喜剧、悬疑、奇幻、动画等丰富类型。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1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5.2分,成为2015年开始调查以来观众最满意的春节档。其中《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和《人潮汹涌》分别以87.7分、84.5分、83.8分居前三位,《熊出没·狂野大陆》《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和《侍神令》满意度均超81分。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和口碑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行业复苏释放出积极信号,质量“在线”、口碑向好,是春节档超强续航能力的保证。
春节档头部电影的虹吸效应强烈,跟优秀电影作品的打造自然密不可分,但今年的总量如此巨大,前所未有,不能不让人沉思其中的传播原理。换句话来问,以往春节档也出现了《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一系列优秀的电影作品,但为什么没有产生这样空前的传播效果呢?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有不少研究关注媒介的内容,研究人们看什么,看多少,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所看到的内容,以及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将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其关注的焦点仍旧是媒介信息,而并非是不同媒介产生的不同信息流动模式,并非是互联网裹挟中社会场景的变化。
春节档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就地过年”倡议引发的外部场景的转变。在传统春节期间,平日里集中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往往会出现“空城”的现象。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返乡,中小城市由于返乡人员的集中消费则会迎来消费的旺季。“就地过年”的倡议令原本在节日期间回到乡镇、农村的人们选择留在了工作的城市。对就地过年的“原年人”而言,他们所处于的,是不同以往的、独特的城市场景。“看电影”“商场购物”成为就地过年群众的主流娱乐方式之一,从而形成了在特殊时期独特的消费场景。
对于城市中的本地居民而言,“过年看贺岁电影”作为一个兼具“团圆”与“年味”的春节仪式,本身已成为一个春节档的消费习惯。而在这种空前的消费场景下,则会进一步潜移默化影响群体性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判断,而这种“行为”与“场景”常常是不易察觉的,我们绝大部分人并不会意识到场景的改变对于我们行为变化方式的作用。
另一方面,除了特殊时期的外部场景,媒介内部场景也发生了变化。疫情让互联网更强化了其“连接”的属性,让位于不同城市的我们可以观看到同样的内容,从而打破了空间、地理、物理上的区隔。我们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公众号、视频广告等多重方式观看到多方位的评价,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猫眼评分”、“豆瓣评分”的局限,多维度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井喷式发展的媒体平台精准把握了人们在疫情后对线下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大数据算法了解人们希望看到的内容,以及推演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所看到的内容。打开手机,我们则会无形中进入统一化的场景模式中,从而导致行为的趋同化,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让我们对于某一部电影的观点趋于统一。
诚然,今年春节档电影刷新多项纪录是特殊时期多种因素综合所引发的社会现象,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从媒介角度出发的视角。未来,相信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会为因为媒介的变化发生更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绝不仅仅在电影之上。
交汇点记者 朱威 实习生 沈舒雅
编辑: 周晓雨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