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南京鼓楼医院已派出三批医疗队驰援,其中第三批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昨天,记者连线了战斗在重症病区的医疗队员陈慧,讲述了自己战斗在隔离病区的故事。
带着“包大人”进隔离病房
2月18日凌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这是第三批援武汉抗疫医疗队队员陈慧第一个进舱班。
尽管已经提前和进过舱的同事请教过注意事项,但陈慧还是纠结到底要不要穿“包大人”(纸尿裤)。虽然4小时班,但往返路程要两小时,即使提前四小时不敢喝水了,肾脏也是一直在工作,穿脱防护服和洗手消毒也要耗费大量时间,从出房间门到回来大概要九小时左右……想到这,她把放进柜子里的“包大人”又提了出来。
陈慧是上午05:00至09:00班,每班需提前1小时15分到大厅集合。所以,她定了03:00闹钟,穿戴内搭小衣,将裤脚叠齐塞入袜筒内,腰腹部各一暖宝宝,左口袋酒精喷壶,右口袋靴套及N95,出发!
三个患者抽血,竟耗时1小时
04:50,陈慧到达病区,05:00接班巡视病房。
5:30,一名老年男性患者突然再次鼻流血。陈慧立即与值班医生准备纱布浸湿稀释肾上腺素液填塞止血。任务接踵而至,6:00,开始为所分管组患者抽血,陈慧同组的是名小同志,她主动承担起抽血这项侵入性操作。准备好面屏,互相检查三层防护是否完好,推车进入病房。由于戴了三层手套,加上自己的眼镜,防护眼罩,面屏,视野也不是特别清楚,只能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及手感。
第一名患者一针见血,陈慧还暗自庆幸。等到第二名患者时,烦恼来了,因为这是一名90+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他采血时非常不配合,手劲特别大。陈慧特别怕自己操作不当引起职业暴露,最后共采了四针,有少量血渍污染了手套,立即更换第三层手套进行手消。
第三名患者就是早上鼻流血的老人家,由于缺乏营养且还有潜在出血的可能,所以血管弹性差及充盈度不够,等到采血操作完成回到护士站时,已经07:00多。陈慧和陶护长开玩笑说:“三个患者抽血竟然用了一个小时,简直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侮辱啊。”
危险随时发生,心脏按压救回老人
抽完血,陈慧开始为所有患者测量体温,血氧,心率及按点执行的生命体征。08:00左右大家协同为每名患者分发早餐,有鸡蛋、馒头、酸奶餐包,打开水……而危险随时降临:
08:45,一名无创呼吸机患者血氧下降,一度回落至65%,立即汇报医生……
08:50,隔壁房间+17床突然如厕时眩晕……
09:10,之前鼻流血的老人家在卫生间更换衣服时突然面色苍白,意识不清……
“抢救车,心电监护仪,输液盘,汇报医生,快!”喊出这几句话后,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就地平卧,解开领口,裤腰,胸外按压……按压30次后,老人家意识恢复少许,随后大家将患者一起搬运至病床上,面罩给氧,心电监护。经过大家的积极抢救,老爷子终于清醒过来了,还对我们说了“谢谢,我好一点了”。
陈慧说,这个时候心里真是很难过,也不知道老爷子一个人在这待了多久,是不是很想他的家人。为了让老人家感到舒适,她们重新更换了床单元,希望他尽可能的感到温暖。
抢救结束后,李敏护长及其他老师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陈慧说,自己只是做了能想到的和会做的事,也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所有应对就像身体本能反应一样,争分夺秒,果断应对,为患者争取时间。
回酒店吃上“早饭”,已是中午12点半
与白班人员进行最后的交班检查后,陈慧发现自己在进行抢救时一直是二级防护,根本没来得及顾及自己。
“这个我一定要反思,我们医务人员安全了,患者才能安全!”此时,陈慧抬头望向时钟已经十点半,夜班N3组开始有序排队回去更换污染装备,准备下班。
脱防护眼罩时记得要闭眼,每进行一项步骤都要手消,脱掉隔离衣,防护服,清洗消毒眼镜,洗手洗脸,酒精清理鼻孔,耳道……完成这些步骤后戴上配备的口罩和帽子用于下班途中使用,更换了自己穿来的外套,跟着大巴车回到驻地酒店,在大厅门口用84消毒液全身喷洒。回到房间,吃上饭已经12点半了。
“有时候会又累又茫然,但是不奋力往前,又怎么会看到目标呢?” 陈慧说,奋力奔跑的路上,虽有困难,但有更多的感动,有温暖,有爱,让你更加努力的拥抱这个世界。
愿大家安好,愿阳光洒满每个人!
通讯员柳辉艳 王娟 交汇点记者 戚在兵
编辑: 王建旸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