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最暗沉的黑夜,人性的光芒依然顽强闪烁。不屈不服地呐喊抗争、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催发了全民抗战之心,直至光明来临!又到一年公祭时,扬子晚报精心打造四大融媒产品,祭奠血雨腥风的1937、祭奠30万虽被屠杀却永不屈服的亡灵,表达中华民族坚决抗争到底的顽强决心以及珍爱和平的永恒信念。这四大融媒产品是:MV《南京1937》、微纪录片《记住1937》、H5《同祭》、摄影展《祭·忆》。
MV《南京1937》
有滂沱悲伤却并不悲戚凸显誓死抗争
有凄风苦雨,也有狂风骤雨;有哀婉凄厉,也有激越昂扬……12月12日,扬子晚报携手紫微星影联手制作的MV《南京1937》正式上线,以挟带雷霆之力的歌声祭奠那个苦难的时代,呼唤大家一起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片中有“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滂沱悲伤,但并不陷溺于悲悲戚戚,整体旋律激越向上,充满着中华儿女绝不屈服、誓死抗争的精神和意志。
MV画面积扬子晚报3年公祭日微纪录片拍摄素材而成,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链接幸存者、发现者、设计者、后代子孙、志愿者……其中,有天昏地暗、日月惨淡的往昔,有捐躯沥血、哀兵奋起的抗争,有奔走疾呼、满蘸血泪的控诉,有义无反顾、竭智尽力的行业翘楚,更有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只为呼唤和平的紫金草志愿者……2018年,扬子晚报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时间证人》,不仅是记录历史证据的资料片,更是呼唤和平的公益片,传播量突破2亿。2019年,扬子晚报继续打造系列微纪录片《和平之光》,延续了公益性和影响力,在网上广泛传播。今年,扬子晚报微纪录片的视线和MV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那些激动的诉说、那些痛苦到说不出话来的身影以及那些扛起和平使命的幸存者后代和年轻志愿者的默默付出,都会令观众不只是沉浸在悲伤之中,“不放下记忆,非延续仇恨”,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的观点,也是所有人观后的共鸣。
MV携手紫微星影完成。近年来,江苏紫微星影团队创作摄制了多部感人肺腑的微电影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而本次MV的词作者,正是紫微星影的负责人顾耀东。作为文学梦不灭的老文青,也作为老南京,一想到南京大屠杀,他的胸中就涌动着澎湃之情。
《南京1937》的歌词创作于2005年。顾耀东说:记得一次我去参观江东门纪念馆,白骨遗骸层层叠叠的万人坑,欲哭无泪和呐喊无声的雕塑,密密麻麻写着遇难者姓名的百米哭墙……都让我震惊悲愤,让我透不出气来。“我不敢徘徊在大屠杀的遗址,堆积的白骨让人窒息;我不愿回忆南京的1937,那是杀戮是血腥是地狱是恶贯满盈!我不敢注目大屠杀的雕像,历史的照片让每一个人颤栗;我不愿翻阅南京的1937,那是耻辱是残暴是罪恶是义愤填膺……”我一口气写完这首歌词,并立即给作曲家刘天华打电话,他听完歌词也很激动,没多久就谱好曲子。当时有人建议请某大牌歌手来演唱,后因经费问题没有谈成。一日,在南京一歌厅,我听到一个雄浑又深情的声音,他自然就成了这首歌的主唱,他就是当年名扬南京的浩特乐队主唱李国伟。《南京1937》制作完成后,许多朋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从艺术角度,认为这是一首极具南京特色和教育传播价值的好歌曲。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到国家公祭日这天,我都会在微信推送这首歌,并附言:警报过后,再听听这首歌吧。其实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这首歌中反省和警醒,是希望更多的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在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感谢扬子晚报携手紫微星影推出《南京1937》MV,“告诉你告诉我告诉他,1937的南京刻骨铭心!告诉你告诉我告诉他,1937的子孙热爱和平!”
片中,有一群群阳光乐观的紫金草志愿者,他们用声音讲解历史、抚慰心灵;还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愿者——张建军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傅云生,我们的微纪录片,就将揭开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走向紫金草志愿者之路的故事……
微纪录片《记住1937》
留住默默奉献的紫金草志愿者群像
他们普普通通、不起眼如身边小草,但穿上紫金草志愿者马甲,他们就化身天使,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在南京,注册的紫金草志愿者已达2万人。他们在纪念馆做展陈讲解、文明引导、语言翻译等;他们参加公益演出,为传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奔走不息……
这里面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愿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的初中班主任傅云生。跨越32年,曾经的师生如今重新走到了一起,只为向世界播撒和平的理念,“为国为民——馆长是提到这个高度来看紫金草志愿者事业的。我们会为此拼搏尽力。”傅云生把平时在一起的朗诵团、演出团队都介绍过来,建立了“紫金草朗诵志愿团队”。之前,馆内以学生志愿者为主,只有零星的社会志愿者,而在傅云生加入后,这个队伍一下扩大起来,在他们中间,有大学老师、播音主持、专业老师,还有喜马拉雅网红主播等,其中不少人还有英语基础,能直接面向外国友人进行接待讲解服务。
是纯粹的奉献,却也充满艰辛。每次讲解,都需要长时间地站立,面对观众进行吐字清晰、内容准确的讲解,对心理、体力也是一大挑战。此外,有不少志愿者住得远,有的靠近扬州,有的在浦口,有的在江宁。傅云生自己住在城北,每次要转三次地铁,往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纪念馆。但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觉得值得,“最重要的是这有特别的意义,为国为民,纪念馆是南京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且也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场馆,我们愿意为世界和平、愿意为传承这段历史尽一份绵薄之力。”
H5产品《同祭》
21家抗战纪念馆共祈和平
今年1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发出倡议,倡议建立“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
倡议书写道:“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日本对华侵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苦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3家纪念馆的倡议发出后,国内许多抗战纪念馆纷纷响应,很快便敲定了首批21家联盟成员单位,并在江苏省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设立秘书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认为,“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建立的意义重大。他表示:“加入联盟利于团结互助,互通有无,聚合壮大力量和主流声音,整合和平教育资源,通过共同纪念、联动宣传,更好地揭露法西斯反人类罪行,更好地宣传我国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立场,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珍爱和平的良好形象。”
“战争与和平记忆联盟”成立后的第一个节点,便是第七个国家公祭日。
21家纪念馆除了线下开展同步公祭之外,还由扬子晚报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策划推出“21家抗战纪念馆共祈和平”:由联盟内21家纪念馆的负责人通过视频方式线上发声,呼吁勿忘国耻,共同祈愿和平。
联盟第一个活动方案得到了21家纪念馆的积极响应,纷纷发来视频和各自纪念馆资料,不少纪念馆还发来文创产品,用于和读者互动。
参加活动的21家纪念馆分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院、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张纯如纪念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张建军说:“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历史的痛感,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
12月11日,由21家纪念馆共同策划、扬子晚报负责制作的H5产品《同祭》正式上线。
《同祭》以已经过去的六个公祭日和今年的第七个公祭日为主线,旨在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滇西抗战纪念馆副馆长伯绍海说:“我们希望向世界展示和揭露战争中的残酷和不堪,期望通过不断敲响历史警钟向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传递信息:战争的残酷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要守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馆长吴玫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让世人不忘历史,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倡导世界和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友好与合作。”
张纯如纪念馆馆长何睿说:“我们当时刻铭记昔往之痛,奔赴正义之光。”
摄影展《祭·忆》
摄影记者镜头里的公祭日
12月13日,南京永远的痛!
每年此日,当警报响彻天空,那一刻,欢笑停止,工作暂缓,学习暂停,全体默哀……
2020年,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我们收集了中新社摄影记者泱波、扬子晚报摄影记者宋峤19年来的作品,展示从“城祭”到“国祭”的历程。
这里的照片是彩色的,但在摄影记者的眼中,这一天的南京,是黑白的:石碑下默哀的人群,掌中滴落的烛泪,幸存者照片墙前的熄灯仪式,家祭仪式上呼唤父母的老人……
一张张照片,展现的是南京城的呼唤和祈愿。
最质朴的祈愿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策划:李 军
撰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殷小平 赵 晨 闻 奕 陈太云
编辑: 张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