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凛冽的寒风中,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在南京城上空拉响。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在纪念队伍中,年轻人或坚毅或悲伤的面庞让人动容。当天,在宁大中小学生举行了公祭日主题纪念活动活动,纷纷表达了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圆梦中华的拳拳之心和报国之志。
勿忘历史,青少年定当牢记这一天
12月13日10点整,随着警报声响,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降下半旗,全校2400余名少先队员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全体起立,低头默哀。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拉萨路小学的30名同学和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的44名同学参加了悼念仪式,孩子们身佩白花,向丛葬地献上朵朵菊花,寄托哀思。
南京审计大学首次组队参加公祭日现场活动。约160位师生代表组成方阵,为遇难同胞默哀,聆听《和平宣言》。学生卜可欣说,站在在纪念馆黑灰色的广场上,仿佛感受到了那日月惨淡、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寒风凛冽,站在这片洒满血和泪的土地上。钟声敲响,和平鸽飞向天际。勿忘历史,青少年定当牢记这一天。”
在中国药科大学,4000余名正在上课的学生,在任课教师的组织下全体起立默哀,正在道路上行走的师生也都驻足就地默哀。“12月13日,对于全体中华儿女来说,是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同学们,我们要铭记历史,我们不能让悲剧重演!”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数理系第二党支部书记姚峥嵘噙着泪水,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电视直播。
南京校园内,留下那段岁月痕迹
历史离青少年很远,却又近在青少年的身边。在南京城内,不少校园里都留下了那段岁月的痕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就矗立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静默的纪念碑承载了悲愤、无奈、伤痛与泪水,那些镌刻进石碑的文字俊冷锋利,一代又一代的南大学子在寒风中默诵过那段悲壮的故事。
“国家公祭日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面对真实历史的勇气和胸怀,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进一步升华。”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熊烜说,“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青年人要在国耻的精神动力中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新时代奋发图强。
河海大学师生在校内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沉痛悼念和缅怀逝去的同胞。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近500名师生面向纪念碑列队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国歌唱毕,随着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行人也纷纷驻足面向纪念碑方向默哀。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师生代表们默哀时所面对的建筑,是当年南京保卫战的碉堡遗迹。类似的碉堡曾在南京东南一带一共200多座,有“东方马基诺防线”之称,今多不存,其中有两处就分散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图书馆旁。“铁证如山!不敢忘!不可忘!不能忘!”17新闻班赵观耀同学说,这些抗战碉堡为青年人保留了珍贵的抗战记忆,作为传媒学子,更应担负起传播抗战精神的使命。
许下复兴之愿,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影响中国青少年百余年的话语是如此刻骨铭心。多少人为之而努力,多少人为之而牺牲。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一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12月初开始,南京市第九中学的学生就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周末寻访了14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他们用行动感受南京的每一寸土地背后的悲伤,用鲜花致以哀思。南京九中高一(3)班许若桐在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拜祭时,掩面而泣。“这段苦难的历史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悲痛。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如同点亮一支精神的火炬,让我们从历史的苦难中汲取沉痛教训,获取向上力量。”
中国药科大学所有任课教师均以“课堂思政三分钟”的特殊形式,将国家公祭日主题融入进当天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在新时代致以追思和缅怀,我们感念先辈用血肉长城、无私无畏唤醒了民族文化意识,铸就了这个时代的光荣与和平。爱国、奉献是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的矢志追求。”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学生刘玉涵掷地有声地说。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书记季霞说:“今天,我们以这种形式来缅怀过去,纪念遇难的同胞,让英灵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应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圆梦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交汇点记者 王拓 杨频萍 葛灵丹 蔡姝雯
编辑: 葛灵丹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