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中旬,南京市建邺区政府收到一封感谢信,写信的是一位名叫余世祥的82岁老人。12年来,他一直照料重度精神疾病的侄子余幼东。今年春节,73岁的余幼东摔跤卧床不起,余世祥无力再看护,无奈之下于4月中旬向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写了一封求助信。
此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市区民政、法院、律师、医院、街道、社区和精神病院等多部门打破壁垒,合力解急难,面对长期困扰社会的“依老养残”现实,当地政府部门用智慧和法律化解了难题。
全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江苏有479万残疾人,很多家庭面临监护人高龄和身故后,大龄残疾人子女赡养难题。这封信的背后,既藏着共性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思考。
82岁的余世祥老人家住南京市南苑街道健园社区,12年前,其兄长病故,留下患精神疾病38年的余幼东由他代为照顾。髋骨骨折导致余幼东生活不能自理,并逐步病重。当时又值疫情期间,治疗困难,在社区帮助下,余幼东被送至医院抢救,后转入南京市脑科医院。
医院不让长住,养老院不敢接收,市属精神病院只救助政府兜底低保特困家庭。况且余幼东每月有三、四千元退休金,不符合兜底救助条件,此路不通。
余世祥不是侄子的法定监护人,如果送专业精神病院,还涉及无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监护权申请等复杂手续,入院后每月6000多元的护理费用老人更是无能为力。余幼东父亲留下一套50㎡的房子,想卖房救人,但没有监护权,也卖不了。
摆在这位82岁老人面前的,是一道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
万般无奈之下,他写了求助信。没想到,4月23日就有市、区民政局与他对接。建邺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龚明祥全程陪伴帮助老人跑各种手续。这是龚明祥工作以来,遇到最复杂的一个救助案例。目前政府兜底保障,还只限于低保和低保边缘、五保、三无老人等特困人群。像余幼东这样无民事行为能力,有房、有退休金,但无直系亲属的,不在救助范畴。显然,很多事情超出了龚明祥的职责范围。
龚明祥决定,先找养老院,辖区乾中养老院专门派人去市脑科医院病房做现场评估,但余幼东不符合接收条件。龚明祥也发现,大多数养老机构不具备接收精神疾病人资质,出于安全考虑,只有设精神科的护理院,才能接收。
于是,南京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副处长马红决定,负责对接市属青龙山精神病院,在床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院方表示可协调安排入院,但必须有监护人授权。
原本无监护人的重症精神病人,民政、街道和社区都可以作为监护人,但考虑到后续治疗费用需要售卖房产支撑,亲属作为监护人更合适。龚明祥立刻提出解决路径,向司法所律师咨询。随后,余世祥老人向法院提出监护权申请,当地法院以最快速度下达判决书。
余世祥获得监护权,仅仅是第一步。此后,老人又在民政协调下,拿到公证处公证,在脑科医院开出无民事行为能力鉴定书,办理房产产权转移。4个多月辗转,余幼东终于住进了专业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康复。
余世祥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后续,他还在打听卖房事宜,“依房养老”能让侄子无后顾之忧。当前,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国内已有首个残疾家庭定制的信托计划落地,由专业信托机构接受家长委托,定制信托财产的管理与信托利益的分配,保障委托人子女余生各项费用支出。
记者连日来采访也发现,政府救助从单一发救助金正向多元介入转变。在建邺区,他们已向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每个街道都开设残疾人之家提供庇护安养服务,区财政出资购买第三方机构上门,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护理和照顾。
交汇点记者 唐悦/文 张琦 王悦谋/视频
编辑: 刘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