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124期)
【视点】
【繁花】
【新潮】
在这里,和百余位民族不朽灵魂相遇——吴为山雕塑艺术走进江苏园博园
虚怀若谷的老子、巍然成山的孔子、袍袖飞扬的李白、沉郁峻切的鲁迅……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物,如繁星闪耀熠熠生辉,映现出中华文化绵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5月21日,“红色丰碑 文脉千载——吴为山教授雕塑艺术走进江苏园博园”开幕式将在紫东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此次展览汇集了吴为山三十多年来潜心创作的200余件作品,是其弘扬和致敬红色经典、倡导和践行写意雕塑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作为从江苏走出去的雕塑艺术家,吴为山将此次展览视为自己艺术生涯的一次回眸,亦是一趟游子归乡之旅。他饱含深情地说道:“江苏是我的家乡,这沃土、这风景、这人文哺育了我,成就了我的艺术初心和生命之美,无论走到哪里,乡愁都难以忘怀,所以我带着作品来向家乡人们汇报。”5月18日,文艺周刊记者对他进行了访谈。
文艺周刊: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红色丰碑 文脉千载”,能否介绍一下此次“归乡之展”?
吴为山:在这春天的园林里,百余件作品立在江苏大地,徜徉其中,我骋怀不已。展览共分为三个篇章:《丹心铸魂》、《文化对语》和《美在生活》,这些作品涵盖了从古到今的广泛的社会层面,有以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以焦裕禄、雷锋、袁隆平、王继才等为代表的英雄劳模、时代先锋;以炎帝、黄帝、孔子、老子及诸子百家为代表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另外,还有以《睡童》《春风》《踏花归来》等为代表的一批表达人间温情的作品。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物,都是一座丰碑、一颗丹心、一个时代。我期待江苏观众与百余位不朽崇高的灵魂在园博园相遇。
文艺周刊:您创作了很多中国名人雕塑,尤其是中国先贤人物雕像,在创作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和体悟?
吴为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感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不少年轻人对那些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有所忽略。因此,我试图创作中国历史杰出人物系列雕塑,以建立时代精神丰碑,影响未来。
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是时代的坐标,是人民的代表。当找到这些坐标点,将他们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到一条闪亮的轨迹,这条轨迹是中国文脉的道路。那么,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这些历史的坐标充分体现出来?我曾请教费孝通先生,他说:“你要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爱国。”所以30多年来,我塑造了400多件雕塑,一座座中华杰出人物的雕像,就是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他们在历史巨变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文艺周刊:您出生在江苏东台,在南京也生活了20多年,在江苏生活学习的这段经历,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为山:我1962年生于江苏东台,17岁离开家乡到无锡、南京读书。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任教二十余年,是江苏这片母土哺育我,滋养我,塑造我,成就我。2008年之后我调入北京工作,但根扎江苏,情系江苏。30多年来,我通过雕塑艺术的创作,从神、形方面更为深刻地领悟江苏之美。我为江苏历史上数百名杰出人物塑像,从泥土到青铜立于江南江北,记录下我对这片热土的礼敬。如今它们的身影矗立在南京大学吴为山雕塑馆、南京博物院吴为山雕塑馆、无锡“人杰苑——吴为山雕塑园”。
作为从江苏走出去的雕塑家,我有义务塑造出江苏人民的追梦之美。立在南京站广场、玄武湖畔的《梦舟》,镜面不锈钢映着蓝天湖水,映着川流不息的四海宾朋,荡漾着滟滟波光,寓示着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将乘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和平之舟驶向远方。为南京青奥会创作的《火炬手》,通过表现运动员丰沛的生命意志以及强健的力量速度,象征江苏人、中国人迈步走向辉煌。为第19届江苏省运会创作的《追梦》,以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叶,“托”起5个不同色彩的奔跑者,奔向同一个梦想……
文艺周刊:您首创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写意之风,提出了“写意”雕塑理论,如何理解“写意”二字?
吴为山:在我看来,中国的诗歌、文学、书法、绘画、戏曲等都充满了“意”,“意”是一种意向。它的表现智慧和创作过程,它的思想性和形式特征,皆是东方精神的形象对应。通过写意把神和意表现出来,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美学特征。我提出写意雕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肯定、是一种觉醒、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自信。艺术形象之于艺术,犹如精神之于人;精神之不足,则形象之不立。形象即心印,心印即精神。
文艺周刊: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有很多获得了国际大奖,从东方到西方,您的作品为何能赢得世界广泛的认可?
吴为山:每一个不同的民族,每一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生活习性、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在艺术表现上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不同,我一直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语境里面去寻找,在不断学习过程中,让它们自我融化,自我碰撞,最后创新。
我举两个例子。2003年,我的作品《睡童》,获得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攀格林奖”,当时全场只有我这一件雕塑和19世纪法国艺术家达鲁的雕塑放在一起。颁奖当天晚上,主办方宣布,这件作品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的另外一件作品《老子》获得了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这是法国美术家协会设立这个奖项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由华人获奖。我认为,这是法国同行以及世界同行们,对于中国老子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阐释中华文化的尊重。
我的这些雕塑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世界上拥有那么多知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作品里面饱含着中国文化的温度和情感。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艺术之本,就是我们中国艺术可以在世界大放异彩的重要因素。
文艺周刊: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您曾呼吁,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助力党史学习,这些年您创作了哪些红色主题的雕塑?
吴为山:近年来,我创作了近百件红色雕塑作品,有立于马克思故乡的《马克思》像,立于法国的表现旅法勤工俭学的《百年丰碑》,立于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立于古田干部学院的《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以及《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延安·延安》《毛泽东同志在香山》等。还有为纪念渡江战役创作的《渡江战役总前委五人雕塑群像》,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百万雄师渡大江》和《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立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人民总理周恩来》和立于中央党校的《邓小平》……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中国特有红色文化和精神,也让我在创作过程中为之感动。
2021年1月,我主持创作的《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序厅雕塑落成于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雕塑作品以五名新四军指战员形象为造型基础,再现了1941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坚持敌后浴血奋战的艰苦斗争历程。4月,我新创作的《新政协会议》群像则采取了画卷形式,塑造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嘉庚、沈钧儒、郭沫若、何香凝、马叙伦、陈叔通、黄炎培等20位民主人士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共商国是的重要时刻。他们仿佛从艺术画卷中走来,中国历史新纪元由此展开。
文艺周刊:您刚刚当选为新一届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您认为,雕塑和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一种关系?
吴为山: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特别展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我认为,在今天的文化建设、城市建设中,同样要将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创造思维以及创造成果融入到工业造型、城市规划、日用品等诸多方面,将美的法则贯穿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雕塑,正是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城市灵魂的象征,它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百姓审美情操的展现,更是先进文化的标记与载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指南。作为新一届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我号召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成员的创作,要始终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共同命运展示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形式,向未来奉献更多、更好的传世之作。在我看来,一位合格的新时代城市雕塑创作者,不能吝惜在作品上修改打磨甚至推翻再来的时间与精力。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在一件作品上多花一个月时间,历史上能多留一百年,多花一年时间,历史上能多留一千年。
文艺周刊: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怎样才能掌握欣赏雕塑的“窍门”?
吴为山:我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在我的雕塑作品《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中,观众既看不到李白的脸,也看不到他的嘴,但是在展览的时候, 观众一眼就能认出他是李白。为什么呢?正因为大家都熟悉李白,熟悉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精神特征合二为一,这是象与神的同构,是物质的有形与精神的无形之共通。我记得一次展览上,一位小朋友看到李白的雕像时问道:“这月亮在哪里,看不到。”家长告诉他,月亮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诗里面。作为创作者,我听了很感动,我觉得一件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告诉人们站在面前的是什么,而是要告诉人们你想表达什么。这种意象、意念、意境和主观的艺术表达饱含着强烈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是作品生命性之所在。
一件艺术作品能被人关注,并通过作品引起人们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所以,艺术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因为深入人心的作品,观众自然就能感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一方舞台绽放江苏百年风华
我省启动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雨花英烈忠于信仰的群像矗立在舞台上,开国总理鞠躬尽瘁的身姿出现在舞台上,华中鲁艺的年轻人把铁军精神挥洒在舞台上,送子参军又踏上淮海战役支前路的母亲形象定格在舞台上,还有“谋永远幸福”的张太雷、为国护宝的潘达于、守岛英雄王继才夫妇、白衣为甲的战疫勇士……那些不容忘却的人们,从历史和现实中次第走上舞台。
从5月20日起,我省正式启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共有50部大型剧目、20个小型节目陆续在全省各地上演,声腔咏唱红色初心,弦歌奏响复兴乐章,舞姿展现时代巨变,一方舞台绽放江苏大地百年风华。
艺抒初心,描绘红色精神图谱
“我们离开是暂时的,是想要谋将来永远幸福。”“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家书的原话,成为锡剧《烛光在前》戳中观众泪点的台词。《烛光在前》是本次展演的开场剧,将于20日在南京上演。
该剧以张太雷妻子陆静华的视角,以人文情怀表现她和三位子女的数度离别,歌颂了无数革命家庭深明大义和前赴后继。此前,该剧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于5月7日和8日在北京上演,我省同时入选的还有话剧《雨花台》、歌剧《周恩来》、昆剧《眷江城》。
“包括这四部舞台精品在内的‘50+20’展演,聚焦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进新时代等重大主题,用艺术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说,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江苏百年征程的历史画卷、江苏人斑斓绚烂的精神图谱。”
孕育于江苏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也化作舞台上的精品力作。
歌剧《周恩来》汲取了周总理生命中几个重要段落,巧妙剪裁、叠加湘江血战、遵义会议、卫星上天、万隆会议、中美建交等历史事件,塑造了高山仰止的总理形象。导演邢时苗说:“舞台上的总理既有共产党员的豪气,也有人民公仆的温情,更有中华儿女的人文情怀。”
话剧《雨花台》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完成第150场演出,恽代英、施滉、许包野、顾衡、郭纲琳、石璞、袁咨桐……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慷慨赴死,以生命为伟大的事业奠基,台上呐喊融入烈火,台下掌声伴着泪光。
音乐剧《华中鲁艺记》以丘东平、许晴、王海纹、方清萍等鲁艺师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讲述了爱国青年以身许国,用青春铸就铁军精神,以热血谱写理想信仰之歌;
梆子戏《母亲》以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母亲“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的情怀,揭示了“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这一深邃内涵。
据统计,展演作品中革命题材作品达35部,占总数的一半,它们带领观众回首革命峥嵘岁月,感受胜败所凭、民心所向,以直击人心的艺术力量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人间正道。
精品力作,讲述精彩江苏故事
大型现代苏剧《太湖人家》本月初在苏州首演,该剧讲述了太湖边一户普通人家掩护新四军母子的故事,再现了烽火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情。
此次展演,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创排的《国鼎魂》与《太湖人家》双双入选,前者讲述了苏州潘氏一族守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该剧于2019年获得文华大奖。这两部剧的主演王芳说:“苏剧是面临生存危机的剧种,这两部现代剧努力尝试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出人出戏,带来了存亡继绝的希望。”
此次“50+20”展演有着浓厚的“江苏特质”,大量作品以江苏的剧种演绎江苏人、讲述江苏故事。这些作品大多是近三年内新创作的,展示出江苏舞台艺术繁荣的创作盛况、蓬勃的创作活力和强大的创作实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江苏底蕴深厚,名家大师、英雄模范层出不穷,他们的故事为舞台艺术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舞剧《朱自清》以这位扬州人的人生为原型,再现他的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作品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话剧《丁香·丁香》把苏州籍雨花英烈丁香的故事搬上舞台,再现了丁香、乐于泓和时钟曼之间半个多世纪的精神追随和信仰传递。话剧《锦江传奇·董竹君》再现了海门籍女性、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青楼卖唱、东渡扶桑、孤身养子、开办实业、策反杨虎、营救张澜,又倾其所有支持新中国建设的传奇人生。
江苏丰富多样的戏曲门类也使舞台艺术创作精彩纷呈,在全国叫响了“苏作”品牌。昆曲《梅兰芳·当年梅郎》通过梅兰芳晚年回乡省亲和青年学艺登台的双线叙事,展现了京剧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就在几天前该剧获第24届曹禺剧本奖。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亦庄亦谐地叙述了陈奂生和家人在不同时期的吃饭问题,从小人物的命运折射中国农民生活的惊天巨变,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锡剧《董存瑞》把一位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做自己的英雄”的讨论。展演特邀剧目扬剧《阿莲渡江》则以渡江战役为背景,通过解放军战士江华和江边女阿莲的渡江故事,再现地覆天翻的解放时刻。
此次展演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共有《烛光在前》《梅兰芳·当年梅郎》等6部历史剧和现代戏入选,剧种包括昆剧、锡剧、京剧、淮海戏等。她说:“一方面,江苏有丰厚的历史文脉、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另一方面江苏有30个地方剧种、108家专业院团,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剧目和风格,创作者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大有可为。”
心怀人民,演绎绚烂时代篇章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根本之道;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使命担当。此次展演中,大量作品聚焦当下社会,直面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谱写了江苏舞台艺术的新篇章。
王继才、王仕花夫妻坚守孤岛30多年,“开山岛精神”成为新时代江苏精神的一根梁柱。盘点“50+20”剧目,开山岛主题的就有3部,话剧《守岛英雄》、锡剧《云水谣》、淮海戏《孤岛夫妻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同样的信念: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一朝上岛,一生为国;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三部剧都把开山岛每天升国旗作为剧情的高潮,这面旗不仅飘扬在舞台上,也招展在观众的心里。
“抗疫”是2020年的关键词之一。面对危机,举国同心、生死与共的“战疫”行动仍历历在目,伟大的抗疫精神是艺术精品创作的源泉。此次展演,抗疫题材共有昆剧《眷江城》、话剧《鸽子》、话剧《因为有你》和淮剧《谷家大事》等多部作品,它们既把目光投向邱海波这样的白衣战士、抗疫先锋,也艺术再现了建湖农民徐正青父子向封城的武汉捐赠大米的真实故事,还生动描摹了敲锣女孩、快餐店长、快递小哥、新闻记者、农民工等普通人。省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表示,每一代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和时代画像,以艺术方式记录抗疫事迹,正是抗疫题材剧的初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这些时代话题一一呈现在舞台上,来自生活、接着地气,甚至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为戏曲振兴带来了时代新风。仅以淮剧为例,省淮剧团创作了心灵姊妹篇《小镇》《小城》,扎根乡村、基层的县级院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涟水县淮剧团带来了《村里来了花喜鹊》《留守村长留守鹅》,近年的“乡村三部曲”演一部火一部,创造了戏剧“涟水现象”;
阜宁县淮剧团的《十品半村官》围绕一张私人消费发票能不能报销,展开一波又一波喜剧冲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
滨海县淮剧团的《首乌花开》讲述了乡村干部推广何首乌种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曾参加全国现实主义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化好戏妆,换上戏装,灯光即将亮起,大幕即将拉开。这些剧目将以低价甚至免票的形式普惠百姓,线下展演与线上演播并举广为传播,剧场中上演的是艺术盛宴,舞台上漫卷的将是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壮美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通讯员 于倩 靳扬扬
文德桥头
文/吴晓平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人生的最初记忆,总离不开烟水氤氲的文德桥。
初冬的早晨,天还没亮,奶奶就把我从暖和的被窝里拽起,低声催促:快穿快穿,昨晚说好的呐,陪我排队买菜去!
哥哥姐姐们要读书,我上幼儿园,奶奶就拽上我,一大早去夫子庙菜场买菜。那时计划供应,市面上什么东西都紧张。我拖着一双不跟脚的破棉鞋,踢里踏拉跟在奶奶后面,迷迷瞪瞪朝前跑。寒风凛冽,路灯昏黄,模模糊糊就见地上两个影子,忽长忽短。奶奶颠着一双小脚,挎着一只硕大的菜篮,一拐一拐走起来飞快。我两条小腿跟不上,清晨的寒风刀子一样在脸上割着,哭腔哭调地喊,奶奶,我跑不动!奶奶头也不回,急促地说,快跑,慢一慢今天就买不上豆腐了,看你们吃什么?
从平江府沿着贡院街向西跑到头,就是夫子庙菜场了。永和园的油条锅还没烧开,奇芳阁的烧饼炉刚刚升火,一丝烟火气刚刚弥漫在贡院街上,夫子庙菜场里已经挤满蓬头垢面的妇女,吵吵闹闹排在各个摊点前。奶奶捡了几块砖头,放在队伍里,又陪着笑脸跟前后人打着招呼,然后拎着我,飞快走过文德桥。离乌衣巷口一箭之地,有个豆腐坊,门口已经排了很长的队。奶奶叫我站好了,跟紧前面的人,她去去就来。我缩头缩脑地跟在队伍后边,吸着不时淌下的清水鼻涕,跺着脚想,奶奶这里为何不放半块砖头,非要叫我排队呢?
天,渐渐地亮了。清脆的下门板声从队伍前面传来,安静的队伍立即骚动起来,呼啦啦向前挤。我记着奶奶的话,使劲抓着前面人的衣角,跟着往前走,心里还急:奶奶去哪里了呢?队伍越来越挤,我脸贴在大人屁股上,快喘不过气来,急得要哭了。腿缝里向后斜瞥一眼,惊讶地发现,文德桥头那高高的垃圾堆上,奶奶正佝偻着腰在拣菜边——哇,原来她没有在菜场排队买菜,而是偷偷地在垃圾堆上拣一些运输过程中压坏的、菜摊上卖不掉的隔夜菜!只见奶奶细心地翻拣,天边第一缕朝霞映红她汗湿的白发。我急得拼命喊,拼命叫,奶奶终于听到了,拐着小脚飞速冲过来,将装满菜边菜皮的大菜篮往我手中一递,骂声:哭什么,没用的东西!然后奋力挤进人群,人头上递过豆腐票去……
小学三年级写作文“我的理想”,我说我长大了想做澡堂里的跑堂。每天路过文德桥下,就见德新池澡堂里热气腾腾,跑堂的服务员红光满面,穿着很单薄的衣裳,手巾把子满天飞,吆喝声此起彼伏。在我心目中,这是最好的工作了,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而我每次路过,只能片刻享受门口飘出来的暖气,艳羡地回望着澡堂,一步步捱下桥,任秦淮河上的风呼啸着吹进我的棉衣里,冰冷刺骨,冻得直打哆嗦。新老大,旧老二,破破烂烂是老三,我是老巴子,身上穿的全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不是嫌短,就是破了洞,穿风。
记得那天晚上,奶奶早早将我骂上床,一边在煤炉边烘烤我踩湿的破棉鞋,一边举着我的早已嫌短的棉裤,续上姐姐一条穿不下的棉裤脚。旧棉裤里的棉花太少,奶奶脱下自己的棉袄,从里面扯出一团团发黄的棉絮,一丝丝扯松了,塞进我两条加长的裤腿里。第二天上学,我的新棉裤又厚又长,身上暖呵呵不觉得冷了,可一摸奶奶的袖口,薄薄的几乎摸不着一丝棉花!
听爸爸说,奶奶早年守寡,一人在乡间熬日子。解放后,爸爸随大军南下,定居南京,坚持将乡下奶奶接进城。原来打算让老人家享几天清福,孰料1957年,爸爸被打成右派,连累妈妈一起下放江浦老山。可怜的奶奶,只能一人拉扯我们姐弟四个,在南京城苦苦度日。十年动乱,还没完成学业的哥哥姐姐全部插队了,奶奶也突然病倒,瘫痪在床。本来打算干脆全家下放算了,但爸爸说,晓平还小,还要读书,无论哪朝哪代,读书总是没错。于是硬将我一人留在城里,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奶奶。
我当时也就十二三岁,爸妈留下每月30元的生活费,除了我和奶奶的日常开销,还要积攒煤基,过俩月就用板车或三轮车给哥哥姐姐送下乡去,因为知青柴禾不够烧。这30元,在我手心里能捏出水来。每天记账,伙食费不能超过一块钱,如果超过了,未来的几天就要想办法省回来。好在我从小已和奶奶学会了买菜,每天都买那些下市的、最便宜的菜。早晨泡饭,中午吃头天晚上剩下的菜,只有晚上一顿,我能炒上一到两个菜,坐在奶奶床边,你给我碗头拣一筷,我给你碗头拣一筷,祖孙俩快快活活吃上一顿。
多亏了大杂院的好邻居,才让我度过儿时这段最艰难的岁月。我上学从不锁门,王师母、马阿姨、孙奶奶时常推门进来照看奶奶。中午吃饭时,我会惊奇地发现,早上焖在锅里的剩饭上,突然多出一碗豆角或一块咸菜头,那是王师母送的;孙奶奶会不声不响挤进门来,偷偷塞给我一碗饭,吃到碗底,居然还埋着一块红烧肉!我知道孙奶奶家里也不富裕,儿子媳妇待她不善,经常骂她。她偷偷送我这碗饭,不知冒多大风险。一口肉咬在嘴里,油水漫溢,我的泪水也哗哗直流……
那天晚上,我洗完衣服,筋疲力尽地站在文德桥头,看一轮满月在秦淮河里摇摇晃晃,小石子砸过去,碎成万朵银花。突然想起文德桥能看半边月的传奇,这么多年,我怎么从未见过?
编辑: 傅秋源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