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本次考察计划航程3万余海里,预计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此次随“雪龙2”号一起出发的,还有一个“大家伙”——一台专业的龙舟测功仪,它将陪伴南极科学考察队,用于队员们的体能专项训练。说到这里,你可能不知道,在这支科考队里还藏着一支“龙舟队”——指向南极龙舟队。这支龙舟队不一般,全部由极地科学家、“雪龙”号船员组成。
从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编队首次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算起,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6个春秋。三十多年来,极地事业日新月异,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员奋战在冰雪南极,为了祖国的南极事业,不畏严寒,处处为家,铸就了宝贵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在冰盖上仰望星空,在科考船上看企鹅跳舞,在雪地里畅快驰骋,这是大家所羡慕的属于科考队员的极致浪漫。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面对漫长的航程、极度的寒冷、未知的危险,船上的生活是枯燥的,执行的科考任务更是艰辛。
一边是普通人心中艳羡的神秘生活,另一边却是昼夜颠倒、风雪无阻的坚守。正是由于科考之旅对于科考队员的要求之高、挑战之大,导致他们回到陆地后,压力骤减,出现诸多不适应。
2017年,由指向轻艇会和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体军共同发起,组建成立了指向南极龙舟队。队员由中国极地科学家、“雪龙”号船员和热爱龙舟的社会人士共同组成,旨在让科考队员回到陆地后也能继续凝结团队力量,与外界获得充分交流,更好地适应平常的生活。
队员李杰说:“西风带被称为魔鬼西风带,浪特别高,像雪龙船这种两万吨的大船,就真的像一叶扁舟,大家就在船上同舟共济。划龙舟也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队员刘少甲是雪龙号驾驶员三副,因为在船上工作时很少有时间去锻炼,所以每次回来都会参与龙舟项目保持体能状态。他说:“开船很容易,划龙舟很累,但是很享受。破冰只有两个人,一个水手一个驾驶员,龙舟要22个人同心协力,龙舟精神很契合我们的南极科考精神。”
谈及此次送出的这份礼物,指向轻艇会创始人于力表示,“科考之旅,穿洲过洋时间漫长,对于龙舟运动员来说,适当的训练是个非常好的调节。因此我们就想到赠送这个龙舟项目体能训练专用器材,保证他们在海上航行的半年时间里,正常的龙舟训练不被中断。”
据介绍,指向南极龙舟队队员平均年龄45岁以上、训练时长只有其他龙舟队一半,但这是一支能打能拼、有实力的队伍。2018年,指向南极龙舟队参加第八届中华龙舟大赛,在和国内一线顶级强队的挑战中,获得全国第8名的成绩,成为24支甲级A队之一,也是其中平均年龄最大的队伍。
为何科考队里出来的龙舟队战斗力如此之强?于力表示,“一方面,中国科考队员在严寒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身体素质本身都非常好;另一方面,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科考队员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编辑: 严红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