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间,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牵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德国费希塔大学与海德堡大学共同支持的“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36位南京大学本科生、5位“飞越计划”遴选的中学生组成科考项目组,在德语系陈民、常晅老师带领下展开了为期36天的科考活动。实地考察约翰·拉贝曾生活过的南京、北京、上海3地,师生们在足迹的叠合中体会跨越民族的友谊如何生长;4场学术报告、25场线上线下采访,积累下扎实的口述资料和丰富的学理探讨,为推进拉贝和《拉贝日记》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希望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
开展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是南京大学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确定本次科考主题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约翰·拉贝和他的《拉贝日记》。”南大德语系主任陈民解释,“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的译介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教育价值;作为全球第169个、全国第1个‘国际和平城市’,南京肩负着传承历史、倡导和平的神圣使命;从南大走出的全国德语界泰斗张威廉,在北京西门子公司工作时曾有幸和拉贝先生共事,这又缔结下南大德语系和拉贝先生的特殊渊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约翰·拉贝和在宁的国际友人一道建立了国际安全区,拯救了约25万中国难民的生命,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暴行,成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依凭。然而在陈民看来,国内对拉贝及《拉贝日记》的接受、研究存在不足:报道性文章居多,研究的学术性不强,这段历史的教育价值亦未充分彰显。因此,“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重点在两个维度上拓展:实地前往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鼓楼医院院史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并采访拉贝后人、与拉贝研究译介相关的国内人士和歌剧《拉贝日记》主创,沉浸式地走近英雄、感知历史;做好逐字稿整理和后续研究,对拉贝的称号(如“南京好人”“活菩萨”),《拉贝日记》的公开、出版背景和接受传播情况,以及《拉贝日记》从私人记录进入历史记忆的轨迹进行严谨探究。
和平学视角的引入,使该项目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刘成在项目启动仪式上的一番话,使学生们对“和平是什么”焕发出全新的理解:和平不是完成化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不能仅关注“看得见的暴力”,还应以“积极和平”的姿态,发现生活中其他的结构性暴力,并予以改善——这种对于和平的崭新理解赋予当代青年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对历史的打捞与复活
为期36天的科考中,紧锣密鼓的采访和实地考察让真实的拉贝形象逐渐显现,和拉贝及《拉贝日记》相关的前尘往事也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这番打捞与复活,本身就是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亲近、对大爱的传承。
1988年,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黄慧英在馆中发现了有关约翰·拉贝的档案,同年在《南京史志》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约翰·拉贝生平的文章。面对前来采访的师生,黄慧英忆起当年寻访市民时了解到的关于拉贝救助难民的细节:冬天天冷,拉贝在地上铺满暖和的稻草;听说有人患了脚气病,拉贝赶紧弄来蚕豆给难民吃;有难民出去闲逛被日本人抓走,拉贝会费很大功夫将人救回来。“他很纯粹、很单纯,也很幽默,有一点小虚荣,是个很可爱的人。”黄慧英描述着她所感知的拉贝形象。
约翰·拉贝去世后葬于柏林西郊,由于其墓地破败且即将超过土地租用期,南京决定出资修缮拉贝墓,并一次性交纳了40年的租金。新的墓碑基座嵌有南京特产的雨花石,碑身上的花岗岩以黑白两色组成“N”造型,象征着被拉贝庇护的“南京”。曾参与拉贝纪念墓园重修工作的现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美大处处长刘铮回忆,2018年柏林市特意致函南京市,称约翰·拉贝墓地被列为柏林市历史名人墓地。有别于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拉贝义举的回避态度,这是当今德国官方对于拉贝人道主义行为的郑重认可。
南京大学原国际处处长纪达夫曾参与拉贝故居的筹建工作,他分享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当德方询问应在拉贝故居里摆放什么文物时,我特别推荐了我从德国带回的中国难民感谢信和按过指纹的难民名单(均为复印件)。这份文件不仅见证了拉贝在南京救助难民的义举,也见证了中国人的善良和感恩。”
约翰·拉贝之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和南京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完成的拉贝传记,将于数月后和中国读者见面,“书中有若干页的篇幅记录了我们家族对约翰·拉贝的认识,所有和《拉贝日记》相关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克里斯托弗·莱因哈特则是外曾祖父约翰·拉贝的信条“患难者不轻弃”的忠实践行者。项目组了解到,30多年来,前后多达36个孩子被寄养在莱因哈特家中,并从那里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路。
2019年夏天,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赴欧洲巡演赢得赞誉,成为对约翰·拉贝及其日记的一次成功传播。“《拉贝日记》巡演版导演周沫告诉我,她奶奶因举家逃难才得以躲过南京大屠杀的浩劫,这段创伤记忆以DNA复制的形式流淌在她的骨血中,执导《拉贝日记》因此于她有着特别的意义,她也一直渴望将张纯如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在陈民看来,这些接受史层面上的感性细节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教化和触动,从而延展历史的长度、深度与广度。
对“人”的教育是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弹孔斑驳的宛平城门、雄伟沧桑的卢沟桥似仍倾诉着创伤往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张张遇难者的肖像如血淋淋的生死簿,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亲身踏上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亲眼见证历史的痕迹,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硝烟弥漫、哀鸿遍野,感受到某种彻骨的愤怒和沉痛。”南大2019级德语系学生郑子祺写下感言。
走进历史并非为了记住仇恨——对“人”的教育,是此次科考项目的最终目标。一如2020级人文大类学生雷乾昊所言,他们在盛世繁华中感悟着和平的珍贵,在跨文明的采访交流中明晰着追寻和平的方向,他们从拉贝先生所记录的暴行出发,最终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大爱。2020级英语系学生郁嬿表示,他们这一代人不太可能有机会面对拉贝先生当时面临的那种选择,“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人道主义,践行利他主义,在小事和细节中‘take position,make decision’(采取立场,做出决定)。”
南大2019级西语系学生李冰冰了解到,拉贝在北京生活工作时期系统地收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市民生活的图文资料,并记录下自己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拉贝先生面对中国的风土人情、灿烂文化,完全融于其中、享受其中,正是这种面对其他文明时主动探寻、开放包容的姿态,才使他在关键时刻更愿意播撒大爱、传递善意。”李冰冰说,“当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不同民族、阶层、性别之间仍然时有冲突。拉贝的故事启示我们,积极进行跨文明的交流是消除隔阂、打破偏见最有效的方式。”
德国人约翰·拉贝庇佑了约25万南京难民——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隅。1948年,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约翰·拉贝;2020年,中国政府向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捐赠了对方亟需的抗疫医疗物资及药品。“科考过程中,我们特意带学生参观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告诉他们,中国人不只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帮助,中国人自己也曾做出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为素不相识的异族人民慷慨发放‘生命签证’。”陈民感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休戚与共、守望相助,这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