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吗?假如某些论文属实,恐怕国王就很难说应该选谁了。近日,一篇题为《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的论文在互联网引发热议。文章宣称,郭萍老师指导“一群特别培训的学生”,将“返生”后的鸡蛋孵化成雏鸡,已成功返生40多枚。文章刊发于去年年末的《写真地理》杂志。作者还能让“熟绿豆返生发芽”,甚至与熟绿豆“对话”。
一篇明显颠覆常识与认知的“生物学论文”,材料运用、研究方法既不符合学术规范,证据链也不充分,更不可能复现,为何能挤进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等程序又为何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写真地理》回应记者:正常审核是不会通过的,作者应该是用了什么别的办法发表的。那“别的办法”是否指论文买卖或有偿发表论文?
其实,不少奇葩论文都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的醉心于特异功能找矿,有的认为中医理论可用于诊断航空发动机故障。让人感叹,人文社科界也是“民科”遍地,仿佛只要披上学术和论文的外衣就可以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类似奇葩论文层出不穷,作者们为何致力于剑走偏锋写论文呢?在学刊发表论文是专家学者职业生涯中绕不过去的坎,而职称评定等往往又与各类待遇相挂钩,这就使得论文发表有了强烈利益导向。当然,职称之外,有的求名以骗取知名度,有的求利榨取单位奖励。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不少专家、学者或刻意求新、剑走偏锋,不顾常识地强行“学术化”,或借助名利之手,拉关系、递红包,走特殊途径发关系稿、金钱稿。
防止伪科学进行学术包装和利益输送等手段操作后占据版面,固然要从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完善期刊编审和责任制度入手,但也要从深层次上消除学刊发表伪科学论文的动因。以杜绝有偿发刊为例,必须设法缓解期刊经营压力。因为,不是所有期刊都能得到制度性拨款扶持,而由于性质使然,学刊发行量较小,市场化运作极为困难,很多刊物在版面费等诱惑面前难以保持较高的学术品味、办刊水准——这也是某些学术刊物默许编辑收取版面费,甚至主动给某些编辑下达创收任务的原因。因此,要杜绝这一现象,严惩涉事编辑、震慑不良之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也要给学刊解决后顾之忧。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