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烈——一位英雄母亲的大爱
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对于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很多青年学子并不陌生。而《母亲》中的这一段唱段,则是当年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气势恢宏的淮海战役中,60万将士不惧牺牲、浴血奋战,百万民众自告奋勇、推车支前,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战争奇迹。江苏梆子剧院据此倾力打造大型梆子现代戏《母亲》,这是一部将重大红色题材和地方戏曲完美融合的优秀主旋律作品。
岁月流逝,淮海战役的精神永放光芒。舞台上,“母亲”范大娘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送子参军、葬儿救生、生死年夜饭、敌营劝子等感人行动,将她对儿子牵心挂肠的母爱、对革命事业朴素的理解和真诚的支持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朴素的母子亲情,让红色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可感可信,赢得现场学子掌声阵阵。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音教专业的李夏欣同学激动地说,剧中的英雄母亲形象非常感人,“看了《母亲》这部戏,很想立即给妈妈打个电话!”
导赏——剧组给学子们带来暖心礼物
对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很多同学来说,这是和徐州梆子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徐州梆子既有山东梆子、河南梆子的刚烈淳厚,又有江淮地方戏曲柔美温婉的特点,角色动作、表情、唱腔、道白等都很有特色。
在演出开始前,《母亲》中的几位主要演员上台与同学们见面,向大家介绍了何为梆子戏,为大家做出了一场精彩的演前导赏。剧中“母亲”范大娘的扮演者、江苏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吴燕老师,为两位同学示范了一段唱段,“穷人家苦日子免不了挨饿受罪”,婉转明亮的嗓音,赢得观众的一致称赞。同学们在现场模仿中,亲身感受了戏曲的魅力,也对梆子戏这一个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剧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剧组还贴心地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份暖心的礼物——演员们的签名海报,让拿到礼物的同学们感到意外惊喜。
互动——你问我答、现场拜师
“那时候的母亲为什么这么伟大?”“请问徐州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各位老师平时是怎么练嗓子的?”在演出后召开的“青年十问·演后谈”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就剧中人物的塑造、梆子戏的艺术特色、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与剧组各位老师展开了热烈交流。
剧中的母亲面对自己战死的儿子范三柱和重伤的义子小石头时,作出了艰难的抉择。这个感人的瞬间,让许多青年学子表示强烈震撼、难以忘怀。“这段戏,我们也是排一场、哭一场,非常感人。”吴燕老师告诉学生们,剧中的母亲也是一位普通人,她的选择经历了心灵的冲突,更加凸显了她平凡中的伟大。
“吴老师,我听您的高音‘直达天灵’,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一位音乐专业的学生现场拜师。吴燕老师一边当场做起了示范,一边细心地解答,“我们戏曲中,需要用到真假声结合的地方非常多。刚开始唱的都是真声,慢慢才能练到真假结合,直至完全听不出来。”
“剧里的反面角色刘进德,老师塑造得非常成功。您是怎么塑造这位反派呢?”面对学生的提问,这次在剧中扮演反面角色刘进德的江苏梆子剧院副院长卓越告诉同学们,拿到剧本后,所有演员自己先熟悉剧本,按照导演的要求,反复揣摩角色性格。为了演好反派刘进德这个角色,他格外注重角色的复杂性,“一个纠结的人才能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终刘进德选择自杀,可以说是非常立体的。但也从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一个人从起步阶段就不能走错,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把持住。”
收获——面对面的感动,心对心的震撼
一部红色戏剧,恰如一堂鲜活的“情景党课”,不仅勾起了学生们对传统戏曲的热爱,还让更多人感受到剧中壮烈的家国情怀,坚定了沿着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接续奋斗的决心。
“从小舞台到大的家国情怀,这场演出对我们的同学有着深深的震撼。”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云霞说,同学们平时接触的时尚流行文化比较多,容易沉溺在“小清新”里,这样的红色题材戏曲走进校园,可谓是非常及时,让同学们更加生动地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宝贵的、美好的东西,中国传统戏曲是非常博大精深的,这样新颖的戏曲进校园形式非常有意义。”
爱国爱家,点滴之处我们能做什么?看完了梆子戏《母亲》,常熟理工学院的各位同学纷纷有感而发。师范学院音教专业周晓楠同学说,《母亲》这部戏从“小家”讲到“大家”,今后她要先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再用自己的力量将更多关于“大家”“小家”之间的感人故事用音乐唱出来。师范学院学前专业的莫菲同学则说,这部剧体现了母亲的伟大,“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未来面对的孩子,我要把爱国爱家的价值观从小就根植在他们心中。”
“《母亲》这部戏给广大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史课,比普通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传统戏剧通过面对面的形式,更加具有感染力,学子们在现场观看的震撼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希望传统戏曲进校园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开展。”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任说。
这是一部丰满且深厚的剧,不同的青年学子,或许都能看到不同的视角;这又是一部凝聚共同记忆的剧,种下了一颗颗传统戏曲的种子,植下了美好的心灵触动。据悉,梆子戏《母亲》在这个冬天还将继续在“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中走进更多学校,与广大学子见面。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吴雨阳/文
视频拍摄、剪辑 王悦谋
摄影 魏林娜
编辑: 吴雨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