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在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至此,马首铜像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铜像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
近年来,众多中国文物陆续回流,频频回归公众视野。然而,流失文物回国之路有多艰辛?民间力量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马首铜像“回家”了
据悉,《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时对公众开放。展览以马首回归为主线、分为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三个单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100组件,作为正觉寺基本陈列持续展出。
研究显示,该马首材质为纯度98%以上的红铜,铸造工艺则使用了传统失蜡法,马首通体一次铸造而成,没有使用分铸或焊接工艺。鬃毛和脸上的细小汗毛纤毫毕现。同时顶部鬃毛分层制模,通过蜡梗与马首连接,一体浇铸而成。总体工艺水平相当高超,体现出该器物级别很高。
特别的是,马首内壁附着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淀物,这表明该器物内壁有可能和水长期接触,使用过程中在内表面沉积了一层水垢,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和其作为十二生肖喷泉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关。
圆明园文物的新动态总会引起较大的社会关注度,尤其是当流失文物出现在国外的拍卖台上时。大众热切期盼,这些凝聚着中华儿女厚重情感的文物,能赶紧“回家”。
近年来的“文物回归热”中,许多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都是民间资本以竞拍的方式重金赎买的。然而,以竞拍方式回购流失文物,也可能导致文物贩子利用国人感情,乘机炒作,进行第二次疯狂掠夺。
圆明园的两个铜兽首,在2009年那次颇引人注目的拍卖中,竟拍出3149万欧元的高价,相当于2.9亿元人民币。
“这样做也有风险,尽管成功使得这些流失文物流拍,但是媒体过多报道等于变相帮其炒作,结果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或许被私下买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警惕文物贩子将某些具有特殊背景的文物炒作到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格。
民间资本助力文物回流
2007年8月,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拍卖的消息流出。同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斥资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表示会将马首捐赠国家,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此后,圆明园马首铜像在香港、澳门进行展出。
通常,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有三种主要途径:一是某些中国人合法带至海外,或某些外国人通过合法的买卖方式购得;二是战争期间的掠夺;三是在文物所在地的非法盗取。后两种,都是在国家和民族不自愿的情况下流失海外的。
因为文物流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途径解决所有问题。目前,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二是由国家与相关组织进行回购;三是民间的捐赠。
就政府层面而言,中国政府坚定支持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加入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与23个国家签署追索返还双边协议。在公约框架下,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机制日益成熟。70余年,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
但是,在国际公约生效前,历史上因战争劫掠、文化掠夺、非法贸易等原因流失的文物,如何开展追索返还,国际社会依然缺乏法律基础和普遍共识。
此外,以圆明园的海外流失文物为代表,目前中国有大批文物都保存在英、法、美国等海外私人藏家手中。这些私人藏有的海外中国文物,国家并不能动用行政权力去干涉这些文物归还与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调动民间力量,采用民间收购等方式实现文物的回流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就曾成功实现了这样的一次海外民间收购。2011年,他首次见到了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就过目不忘,凭着一面之缘,丁方忠决心要将这个“国宝”带回家。
经过多次商谈,对方最终开出的价格让丁方忠有点吃惊。他开始整夜整夜失眠,心里只想着怎么凑出这笔钱。最后,丁方忠说服对方接受分期付款,在交了首付后,又把公司抵押给了银行。“我这辈子,没有供过楼、买过地,唯独这些收藏品我是一点点供回来的。”
2013年的春节青铜鼎漂洋过海抵达佛山。丁方忠记得很清楚,打开箱子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一年多来的心力交瘁终于得到了疏解。而镜子里的自己,已经添了几缕白发。
丁方忠带回国的这件青铜鼎为目前全国博物馆中最为完整的。作为镇馆之宝,它被小心翼翼地套在独立展柜里,摆在展厅入口处。
非国有博物馆守护着众多回流文物
像丁方忠一样,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蒲重良的博物馆内也有许多海外回流中国文物。“做收藏必须到处跑,不管是纽约、巴黎、柏林,拍卖会我们都要去。”为了这些藏品,他跑遍了世界各地。
其中有件如今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从日本拍回的战国青瓷甬钟,状如青铜器编钟,国内难得一见。蒲重良把它严严实实包裹在麻绳扎紧的箱子里。有时深夜醒来,他忍不住搬出这件瓷器,拆开外盒,就着昏暗的灯光仔细琢磨,越看越兴奋。
民间企业家和收藏家往往兼具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文物鉴赏修养,因此能够从海外收购竞拍回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对于许多沉迷文物的藏家而言,将自家宝贝无偿捐赠,无异于割舍下自己的“心头肉”。
然而丁方忠不后悔。他说:“馆藏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是所有古物最好的归宿。”建馆之初,他不吝于把珍稀的藏品悉数拿出,送到鉴定站接受文物定级。定级、入藏博物馆,这意味着这些他积攒许久的藏品将从私藏捐献转变为社会共享的国有文物,此后不得转让。
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人才、资场地等相关扶持政策,为收藏家运营非国有博物馆解决后顾之忧。
以广东为例,自1997年批准设立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开始,目前全省备案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达101家,平均每年新增4家,特别是近三年来,年均新增10家。数据显示,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的增速与绝对值都在增长。《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广东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五位。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占全省博物馆总数近三分之一,藏品总数达15万件/套。
然而,并非所有藏家都如丁方忠和蒲重良一样,具备支撑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运营的实力和心力。在当下的文博热潮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私人藏家手中藏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公共科教价值?
一方面,健全文物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平台,鼓励私人藏家将藏品以数字化手段建立独立的数字化模型,以便为专业机构科研活动提供数据;此外,建立藏家信息网络,整合各藏家手中藏品开展主题展览,也能让藏品从藏家手中走入大众视野,让藏家体会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公开交流展示的快乐。
“回家”对于每一件流失海外的归国文物而言,都只是其新生的开始。如何让回家的文物得到最优质的保护、研究和展示,道路依然漫长。
编辑: 周莉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