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
改革大剧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改革
电视剧:《新星》
导演:李新
主演:周里京 鲁非 刘冬
简介:改革开放之初,“老三届”李向南出任古陵县县委书记,他果断有魄力,大胆推进改革,使古陵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周里京因主演该片曾获“新时期十年电影最佳男演员奖”。
讲述人:钟沛 著名企业家
1986年,根据作家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星》播出,引发全国性轰动。《新星》将故事展开的舞台设定在古陵县的广大城乡,关注改革开放初期的种种社会问题。屏幕上,著名演员周里京扮演的李向南大刀阔斧实施改革,屏幕外,相似的情节在神州大地各个角落同时发生着。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了以吴仁宝、步鑫生、鲁冠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改革明星,“一个人救活三个厂”的南京企业家钟沛也是其中的一颗“新星”。
“要不是32年前的那次‘裸辞’下海,我可能会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迎来退休。”1988年底,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的高校教师钟沛,已在大学讲坛上度过六年时光。“我是教政治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教学之余考察企业,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当时33岁的钟沛感觉自己“浑身是力量,浑身是本事”,不想纸上谈兵,他毅然辞掉了体面的高校工作,投身企业管理。
1989年1月,南京市政府大胆改革,将亏损企业“南京标牌厂”厂长的位置拿出来公开向社会“招贤”。通过投标,钟沛当上了这个拥有500名职工的小集体企业的厂长。上任时,这个亏损小厂职工懒散,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上任后,钟沛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和研究付诸实施,首先向管理体制“开刀”。他在全厂形成竞争机制,强调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在产品开发上,南京标牌厂率先生产出能够替代有机玻璃标牌的塑料标牌,占领了市场。改革的措施很快收到成效,1989年南京标牌厂就实现扭亏为盈,到1992年该厂实现产值1080万元。
从高校教师到明星企业家,钟沛完成华丽转身。1991年7月,他被调往累计亏损900多万元的南京木器厂出任厂长,不到半年就使企业扭亏为盈。1994年5月,钟沛执掌陷入亏损的南京市衡器厂,当月就改变了企业亏损局面。“一个人救活三个厂”,钟沛在改革大潮中搏击奋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因此获得“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的殊荣。在1994年《新华日报》登载的头版照片上,载誉归来的钟沛被与他一起打拼的工人们高高抛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感激。
“当年的电视剧《新星》我也认真看过,看得热血沸腾,对李向南留下了深刻印象。改革是这部剧的主旋律,也是我人生的主旋律。”从改革浪潮初起,到全面实现小康,每一个时期,钟沛都在改变着自己。1998年,离开国企后,他成为职业经理人,涉足零售业、银行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成功。
如今,65岁的钟沛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他是哈雷摩托车的爱好者,常常在风驰电掣中回味当年改革弄潮的激情。“我很骄傲,在那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年代里做出过自己的选择,书写了一代人的精彩。”钟沛说。
交汇点记者 于锋
《二子开店》:
迈开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关键词: 个体户
电影:《二子开店》
导演: 王秉林
主演: 陈强 陈佩斯
简介:1987年上映的影片《二子开店》,以待业在家的青年二子为主人公,反映改革开放后几个待业青年合伙承包一家小客店的故事,折射了个体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讲述人:当年的个体经营户金来虎、胡维钢
“个体户”是与改革开放同时出现的词汇。上世纪80年代初,无数怀抱致富梦想的人,通过“干个体”,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开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电影《二子开店》讲述的,正是一群“个体户青年”自食其力,拼搏奋斗,为自己赢得幸福的苦乐故事。银幕之外,当年的“个体户”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今年70岁的金来虎是南京最早的个体户之一。当初选择干个体,完全是生活所迫。年轻时的他,沿街卖过蒜,卖过鱼虾,过一天挣一天的钱,生活窘迫。1986年,祖辈做牛肉生意的金来虎咬牙盘下一家小店面,做饮食生意,如今成为南京老饕心目中颇有名气的“金同记”牛肉锅贴店。金来虎记得,当时国家支持个体户发展,营业执照办理十分顺利,提交资料一周后就拿到了手。“最初的店面是新街口菜场门口搭的一个毛坯房,店里摆上6张桌子,最多时能容纳24人同时吃锅贴。”金来虎说。
店开起来了,金来虎干劲十足,全家人生活也改善了不少,“在砖瓦厂打工时,我一天平均才赚5角钱,一个月最多只能赚15元。锅贴店开了后,最多时我一个月可以挣到150块钱。”可那个年代,在很多人的眼中,“个体户”这个称谓并不怎么光彩,金来虎也频频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当时社会上有种看法,干个体就是投机倒把。”金来虎的感受,在电影《二子开店》中也有反映。
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加上一家人的辛勤努力,“金同记”的生意越做越火,口碑也越来越好。2017年,金来虎将店面转交给儿子,回想起当年的抉择,金来虎觉得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正是这个个体经营的小饭店,带来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同样以个体经营为奋斗起点的,还有57岁的图书公司总经理胡维钢。“我这人,身上天生就有一股闯劲”,胡维钢如此评价自己。1979年,中学毕业的胡维钢顶替父辈职务进了一家工厂,没过多久,他就待不住了,辞职出来“干个体”。“当年从令人羡慕的工人,变身无依无靠的‘个体户’是需要勇气的。我的想法很简单:不想随波逐流,只想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胡维钢卖过盐水鸭,倒过钢材,当过厨师,甚至卖过耗子药。1992年1月,华东地区第一个文化广场——长三角文化市场开业。从小就爱看书的胡维钢抓住这个机会,在“长三角”开了一家15平方米的“启蒙书店”。
从“小坯子”(南京方言,表示“小房子”)到后来100多平方米的大门面,从最初的“启蒙书店”到现在的指南科教图书有限公司,18年来,胡维钢始终坚守在图书出版领域,事业也越来越成功。他感慨,“在那个年代,只有敢于尝试,大胆迈出双脚,才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
交汇点记者 王慧 于锋 实习生 周永金
《渴望》:
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
关键词:美好生活
电视剧:《渴望》
导演: 鲁晓威
主演: 张凯丽 李雪健 孙松 黄梅莹
简介:1990年,50集电视剧《渴望》成为第一部万人空巷的国产剧。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复苏,人们展望幸福新生活。刘慧芳与王沪生、宋大成等剧中人的悲欢离合,感动了无数人。平凡人的一生虽充满磨难与考验,但剧中人物的经历让我们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讲述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王方
电视剧《渴望》,给许多人留下了深深回忆。一提起这部剧,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王方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这部剧又把他的回忆拉回到了30年前。那是1990年冬天,作为当年毕业分配到青海省广播电视厅的一批大学生,他被安排下基层体验生活,来到青海省大通县桦林乡。从乡政府沿着山谷往里走,山谷两边散落着一个个村落,越往里走,地势越高,自然环境越严酷。他派驻的村子叫“七棵树”,“估计最早那里有人的时候,只有七棵树。”
即使早有心理准备,他还是被乡村的贫穷震惊了。这个村当时人均年收入是114元,所有的耕地都是山地,水引不上山,青稞、苞谷的种子撒到地里,只能等老天下雨。王方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住在村支书家,支书家有全村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年冬天,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天不黑,全村人都搬着板凳挤满了支书家等着看电视,连窗户上都扒满了小孩。”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主题歌一唱起来,就有人抹眼泪。每天一直要到屏幕上出现“再见”,满屏雪花时,全村的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一天,《渴望》里的刘慧芳在剧里受了王沪生的委屈,看电视的老乡们都骂王沪生,有人脱了鞋朝电视上甩,支书赶紧拦下。鞋没人甩了,老乡依旧气得不行。
《渴望》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塑造,激发起每个人心中对善与美的深深共鸣。王方记得,有天早上,自己在院子里扫地,支书站在门口,幽幽地说:“刘慧芳真是个好女人哪!”眼睛竟然湿润了。
村里很多人不识字,但电视都能看懂。电视这种当年的“新媒体”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渴望》播完了,村里的人依然在聊刘慧芳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让西北偏远山村里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渴望。电视屏幕上,那个外面的世界很遥远,但他们已经开始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
那时闲下来,王方会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读纪德的《人间食粮》,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地方,人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反而变得更强烈。“生活有千百种可能,你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王方将这句话说给支书听。支书默不作声,问他:“山外面有啥?”王方说,有公路,可以通到全国各地。支书想了想说,那真可以走好远啊。
当时人们渴望的美好生活、美好未来,如今已经实现,城乡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许多农民勇敢迈出了步子,用勤劳的双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离开“七棵树”已整整30年,王方记得自己离开的时候,特意把单位发的翻毛皮鞋送给支书,说,“穿着它,你可以去外面世界看看。”现在,换成王方想去看看桦林乡的世界,看看它的崭新模样。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外来妹”
与时代同频共振
关键词:打工潮
电视剧:《外来妹》
导演:成浩
主演:陈小艺 汤镇宗 杨青
简介: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的广东一带,打工仔、打工妹为中国经济注入生机活力。1991年播出的电视剧《外来妹》讲述了北方某小山村里的六名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希望通过打工改变命运的故事,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讲述者:江苏籍“外来妹”、南通双莲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李兰女
“马路是银行,工厂是钱庄,两手空空来,回去盖楼房。”一首流传于民间的打油诗,让人直观感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打工的热潮。电视剧《外来妹》开头,一群各怀心事的农村青年,告别家乡,满怀梦想走向未知的广东。电视屏幕上他们的形象,浓缩了当时数以千万的年轻男女外出打工的命运。他们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亲身体验着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壮阔时代。出生于泰州兴化的渔家女李兰女就是其中一员。1999年,19岁的她到南通打工,成为南通双莲纺织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工艺员;如今,她已挑起大梁,担任公司生产部副部长。
作为“外来妹”,独自身处陌生环境的李兰女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渐渐地,身边的同学、同事要么跳槽,要么回到家乡,李兰女却有股倔强劲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站住脚’,让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好。”她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一有空就向厂里老师傅请教生产技术;大样的工艺、棉纱的粗细、器材的型号、机械的运转速度、浩如烟海的数据,被她背得滚瓜烂熟。《外来妹》中的女主人公赵小云几经波折,坚持不辍,从打工妹成长为乡镇企业负责人,实现人生的飞跃;现实中的李兰女则用勤奋的汗水一次次收获成功,每一次成功都像一剂强心剂,支撑她在奋进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按照一般的想法,“打工”只要按时完成工作,无需负责更复杂的技术问题。但李兰女从来没把自己仅仅当作“打工妹”,而是坚持全局意识,对创新的热衷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她看来,“外来妹”生涯让自己更加注重吸收创造性思想,不仅从语言上、习惯上,更是从心理上融入城市文化。“一开始,我觉得作为农村女孩,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一片新天地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后来才明白,工作中需要发扬团队精神,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和生产力。”
“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看看可爱的天摸摸真实的脸……”1992年,《外来妹》的主题曲《我不想说》以温暖的旋律唱出打工妹、打工仔复杂的精神世界,风靡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以来,像李兰女这样的一代代“外来妹”,经历身心的艰难困苦,在希望和磨练中成熟起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前我们是‘外来妹’,现在是‘新市民’,我们都是中国的追梦人。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也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时代。”李兰女说。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