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昂青春力量,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青团江苏省委策划,常州市委网信办支持的强国“890”影音馆特别版——“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大型融媒体采访行动正式启动。记者兵分多路,以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大事记”为基底,深度挖掘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拼搏奋斗、强国有我的精神内核。“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之歌百年红”系列报道旨在不忘初心、着眼当下、展望未来,讲好“青春版”中国故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
——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上方高高飘扬,被殖民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那天的香港,灯火辉煌,像一艘意气风发驶向未来的舰艇。香港回归盛大的交接仪式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这首《东方之珠》,很多人脸上带着笑,眼里含着泪。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曲让人热泪盈眶的《七子之歌·澳门》,带我们回到1999年12月20日零时,五星莲花绿旗伴着五星红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冉冉升起。从此,这座“海上花园”在南海之滨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内地、香港、澳门三地的青年一代,正用自己的方式携手书写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车队雨中进驻香港
市民夹道欢迎让人热泪盈眶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从陆地、空中和海上越过深圳河,进驻香港,履行防务。
当年20多岁的江苏小伙张登峰行进在队伍里。1994年,18岁的张登峰从江苏泰兴参军入伍到驻香港部队某部服役。回归前夜,他所在的驻港部队步兵旅完成向深圳莲花山集结的任务。1997年7月1日凌晨5点半,他们接到开进的命令,天上下着雨,队伍开始分批有序向深圳皇岗口岸进发。
骤雨丝毫没有影响张登峰和战友们的情绪、姿态。军车经过皇岗口岸,每前进一点,张登峰都在努力找寻深圳河落马洲大桥上的深港分界线。尽管已经过去了25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依然难掩激动,“当我们的军车缓缓驶过这条分界线,并且换成左侧行驶时(香港交通是靠左行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知道自己踏上的是中国香港的领土!我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这场震撼世界的和平进驻,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那一天,车队像一条绿色长龙,香港新界的居民挥舞着国旗和特区区旗,夹道欢迎。“早上7点左右车队进入石岗军营,我们顺利完成进驻香港的特殊使命。”张登峰说,自己的人生从此与“东方之珠”香港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驻港的日子里,张登峰零距离触摸到了香港的“不变”与“变”:为尊重香港市民晚睡晚起的习惯,部队不吹军号,以免打扰他们休息;为避免对香港市民的“菜篮子”供应产生影响,部队后勤供给全部从深圳运送进港……“一国两制”深入人心,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香港同胞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
退役后,张登峰返回内地,在苏州工作生活。2019年,一位老战友患病,张登峰获悉,第一时间组织战友们捐款万元并上门慰问。“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底色永不变。”张登峰说,“我出生、成长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遇到了强大祖国带来的战略机遇期。”
融入大湾区后
澳门青年的爱国爱澳情怀更加浓烈
灼灼莲花,熠熠生辉。
当中华民族日夜不息的奋斗脚步来到了新千年的路口,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大厅举世瞩目,中葡两国政府在这里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五星红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猎猎飘扬,交接大厅里掌声如潮——中国人再一次谱写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篇章。
那一年,江苏姑娘姚兰正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三。澳门回归这一晚,姚兰和同学们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回归仪式,那时她还从未去过澳门,只是畅想盛景、遥寄祝福,“真是奇妙的缘分,没想到几年之后,澳门会成为我工作生活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契机,姚兰选择南下,只身来到澳门打拼。这个热闹而静谧、传统又现代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狭窄古巷,有年代感的西式建筑,各色皮肤、丰富语言,让这个城市充满另一种绮丽。“澳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汇聚点,这里的历史、人文值得年轻人去游历、去了解。”
“我现在在澳门科技大学校监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协助统筹校董会及学校管理的部分事务。”姚兰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的澳门人都十分淳朴温和,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尤其是在工作中接触到澳科大创始人之一廖泽云,更是让姚兰感受到了朴素的家国情怀。
据了解,廖泽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及澳门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在回归之前,他就心心念念着为澳门回归送份礼物,一直与友人计划创办一所高等学府,为澳门的未来培育更多优秀青年人才。经过多方筹备,2000年,澳门科技大学正式成立。
这些年,姚兰亲眼见证澳门与内地的密切关系不断深化,见证澳门年轻一代对澳门和内地的骨肉相亲、互补共赢、交流合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认同,“特别是澳门融入大湾区后,澳门青年人的爱国爱澳情怀也更加浓烈,‘一国两制’的实践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同时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参与到澳门高教发展的历史性进程中,有机会为澳门的发展、为澳门与内地的合作沟通尽一份力。”
青年一代薪火相传
“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创举,凝结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思辨方向,不负青春,与祖国同行。
青年是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大时代提供大际遇,大舞台成就大梦想。昔年风云起,今朝我辈继,凝聚同心共识,勇担时代责任。就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澳门学生施养正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计划背靠内地发展这棵“大树”,毕业后回澳门回馈乡梓,“中国青年与时代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港澳青年不应该缺位”。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香港学生陈飞鹏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做出了选择:留在内地工作,“回望历史,五四运动体现的是当时青年的责任感,爱国是它的底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爱港爱澳的光荣传统在年轻一代薪火相传。“澳门大中学生航天科普夏令营和交流团”从2004年起,已吸引超过2800名澳门大中学生前往酒泉、西昌、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和北京航天城参观交流,团员们把学习到的航天精神带回澳门,像航天英雄一样,立志成为栋梁之才,肩负起建设澳门的重任。“我代表澳门中华联谊会担任了这个交流团的顾问,多次参加活动,我和澳门大学生一起,真正有机会感受到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内心无比自豪。”姚兰说。
2021年12月16日,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在南京大学召开成立大会,苏港澳三地政府及33所联盟成员高校的嘉宾及代表在线上线下共聚一堂。香江之畔的紫荆花、濠江之滨的莲花、江苏大地的茉莉花交相辉映。三地青年一代,凝聚青春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
历史割不断血脉,时间冲不淡情感,鼓励港澳青年一代放眼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内地、香港、澳门三地青年人日益密切的沟通联结也让“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行稳致远。
记者感言
他的哽咽与她的骄傲背后……
写这篇稿件的时候,《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耳边,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是上个世纪的历史大事件,但它至今仍让国人心潮澎湃。
采访中,张登峰数度哽咽,他说只有亲历香港回归,踏上中国香港土地的那一刻,才明白“背后是强大祖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而提及今日祖国的强盛、澳门的繁荣、家乡的美好,江苏姑娘姚兰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用青春、坚守、奋斗彰显了普通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命运关联,用最朴素的情感勾连时代洪流与国人的共同记忆。
香江畔紫荆花花开不败,濠江两岸流光溢彩,爱国、爱港、爱澳,盛世盛景,三地的年轻人正携手为“一国两制”事业添砖加瓦,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策划:任松筠 田梅 杜雪艳
采写:黄欢
视频:刘畅方达
编辑:王瑶
检校:韩涛
编辑: 王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