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体很脆弱,它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还会死,但数字的你,理论上可以永生。”电影《流浪地球2》中,父亲图恒宇耗尽毕生心血将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为她“续命”的情节,令观众感动落泪。如今电影照进现实。近日,视觉设计师小亮用AI技术“复活”已故奶奶,并与其进行视频通话的视频,走红网络,也引发网友热议。
小伙与已逝奶奶跨时空对话:为弥补内心的遗憾
“嗯,你爸回来,我就把他那个搞清楚,也不和他吵,现在懒得吵。”“买了两壶油,乡下私榨的,很香啊。”“我和他说,别喝酒,要节约,别打牌。”……视频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讲着一口湖北方言,和孙子拉着家常。
对话片段出自B站UP主吴伍六发布的视频。视频中,他用虚拟数字人的形式“复活”了去世的奶奶,像往日里一样,与她交流沟通。吴伍六与奶奶聊了很多内容,像升职加薪、最近的身体状况等等,奶奶仔细聆听着他的每一句话,并一一给予回应,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祖孙之间琐碎而温情的对话场景让评论区、弹幕区的不少网友直呼感动,更有网友表示,以后也想用这种方式与自己去世的亲人对话,以寄托哀思。
根据吴伍六的自述,他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由父亲与奶奶拉扯长大。奶奶的突然离世,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接受。吴伍六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是想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哪怕就是再多见一面也是好的,想把一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说给奶奶听。就当是用AI技术去填补自己心中的遗憾吧。”吴伍六说道。
AI技术可“复活”逝去的人,但认识与思维难以复制
如何在视频中将奶奶“复活”,UP主究竟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技术?在视频中,记者注意到吴伍六还分享了“复活”奶奶的全过程,并同时贴上了相关应用链接制作,其中包括Midjounrney、ChatGPT和D-ID等最新的AI技术。
根据视频说明,首先需要将奶奶生前的照片上传至AI绘画软件Midjourney并进行优化,制作出奶奶的动态头像;再将奶奶生前的通话音频导入AI,训练AI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气;对话时奶奶的回复,则借助了ChatGPT,通过输入关于奶奶的信息、向其描绘奶奶的性格特征及生活经历后,让虚拟数字人形成“记忆”。
最后生成出的是一个扮演奶奶角色的AI“演员”,她以逼真的形象、亲切的乡音还原了离世老人的音容笑貌,与孙子亲密交谈。但同时,吴伍六也表示,虚拟“奶奶”与真人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外形、语气等方面的还原度达到了80%,可说话方式与思维都显得过于‘周全’了,反而失了‘灵魂’。”
“AI模拟逝者思维,全息数字人仿真逝者身体。两者叠加,就能较为真实地实现‘复活’,并达到人眼看近乎无异的三维虚拟立体人像效果。”资深科技从业人员刘畅告诉记者,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可以保证数字人与真人之间有效地交流。但在他看来,人类认知和意识具有复杂性,这是数字人永远无法完全复制的。
事实上,AI技术、元宇宙等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沉浸式追思”的方式,在各地都不乏相应的案例。记者发现,早在吴伍六等网友们的自发性“创作”行为之前,行业在以人工智能技术复活逝者方面便做出了尝试与应用。
比如,南京硅基智能有限公司已推出以虚拟人为核心,面向逝者的虚拟人产品。利用超写实的AI算法生成碳基生命,在世的亲人随时可以和逝者沟通讲话,传递自己的情感与哀思。从而满足了很多人渴望再次和去世亲人“见面”的愿望。
今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数字纪念馆”开馆。开馆同时还举行了全国首场数字宇宙中的跨时空葬礼。葬礼上,由福寿云平台开发的“虚拟人技术”还原全息影像,并通过技术手段复刻了吴孟超院士的声音,与现场学生、护士、助手等进行了时空对话,令现场的人员纷纷感动落泪。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期间,杭州的浙江安贤园推出了全息沉浸式缅怀空间,运用互联、共享、数字体验等元素,通过AI技术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为前来缅怀的家属提供再次与亲人“面对面”的沉浸式追思礼。
反对和质疑声也不少,伦理、法律等领域尚待厘清
记者还注意到,虽然大部分网友都对吴伍六的视频持正面评价,但也不乏一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不少反对者认为,逝者已矣,没必要把已故亲人做成AI,生成的虚拟人物比起亲人的“复活”,感觉更像是被操纵的“电子玩偶”。心理咨询师陈露向记者袒露了自己对其中伦理问题的担心:“利用AI技术手段将逝者的音容笑貌以一种更为立体的方式保留,固然可以让经受丧亲之痛的亲人得到慰藉。但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对虚拟数字人物形成一定的情感依赖,甚至沉湎于其中。”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了关于对AI“复活”故人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认为AI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其应用于“复活”逝者,会面临一些法律上的争议。例如谁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够进行AI修复,是任意一位家属,还是必须经过全体家属的一致同意?“数字人”作为当事人的数字化生命资产如何继承以及运用?若逝者生前未曾明确表示自己是否愿意被AI修复,那么修复的行为是否构成对逝者肖像、声音、隐私、名誉、个人信息的侵犯等等。
对此,律师何鸿顺表示,目前AI相关领域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应用领域仍存在很多争议。“法律规定并没有直接涉及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情况。这项技术的实施可能会侵犯逝者或其家属的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数据时往往需要许多个人信息的支持,如果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受到保护,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何鸿顺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编辑: 李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