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素描之细腻,一杆一梭,织就泼墨之雄浑。
江苏苏绣、海南黎锦、贵州苗绣……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中华传统锦绣,穿花纳锦、美不胜收。不同的锦绣艺人在不同文化的滋养里,编织出独属各地的民族印记,这些锦绣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印证,更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以锦绣为纽带,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海南日报、贵州日报等省级党报,邀请来自江苏、海南、贵州等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针尖上的传统文化、经纬里的民风民俗。
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代表:
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锦绣图”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感到信心满满,“我们从基层乡村来,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乡村、发展非遗产业的信念。”
“作为手艺人,同时也是非遗传人的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非遗火起来,实现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地以活态方式传承。”莫元花说,这次上会,她带来了关于“推动非遗艺术品融入日常生活”“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千百年来,江苏刺绣以图案秀美、绣工细致的特色享誉天下,而“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宝应乱针绣,则是江苏刺绣艺术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花。所谓“乱针有据,乱绣亦美”,这种刺绣,针法看似紊乱实则自有章法,作品显得细腻传神。
2001年,19岁的莫元花主动放弃外企工作机会,回到老家宝应县鲁垛镇,从父亲手中接过绣花针。上世纪80年代末,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去常州学习乱针绣技术,并回乡办起了第一家乱针绣作坊。自此,乱针绣特色产业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萌芽生发。
作为一名80后绣娘,莫元花更多思考的是传统刺绣的产业化发展。心灵手巧的她,博采众长、仔细研究,创新推出更适合人物肖像的绣法“16系环节操作法”,并创办了刺绣公司,免费将技术传授给更多家乡的留守妇女。在她的引领下,全镇3000多名留守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实现就地就业、勤劳致富,乱针绣也迅速发展为这里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大大的富民产业,也绣出了乡亲们的五彩生活。如今,宝应县鲁垛镇建成了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刺绣手工业已经成为地方重要的经济支柱,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开互联网上的“国凤非遗乱针绣传承店”,琳琅满目的刺绣产品映入眼帘,一件件贴近百姓生活的家居服、手包、口罩等用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实践证明,非遗产品可以融入百姓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做得好’还能‘卖得好’。”莫元花告诉记者,这两年,为了适应百姓的消费新趋势,拓宽销售渠道,传统刺绣也开始走上了“云端”。她带领员工开启了网店直播带货,去年,莫元花的直播销售额达350万元,占全年总销售额的一半左右。“最近,我们正忙着拓展新网店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走进当代生活,才能植根百姓,形成市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由此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对此,莫元花充满信心。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这让莫元花更加坚定了扎根乡村、做好非遗传承的信念。
“传统文化之美,是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实践探索,被一代代人认同、确定之后,沉淀而来,要创作精品,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近年来,莫元花在履职过程中认真走访、调研,形成了“加大非遗人才培养”等建议。她呼吁,非遗项目多“触网”,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业,更好统筹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
莫元花特别建议,要将非遗手工艺与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遗手工艺的系统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上,进一步实施非遗项目进景区、传承人进景区工程,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建设非遗工坊,主动融入市场,打造特色品牌,走好非遗产业化道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代表:
指尖经纬,织就“海南锦绣”新名片
在诸多黎族文化符号中,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偏爱黎锦。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一线,将日月星辰藏于翻飞的衣袖,将飞禽走兽编进交错的经纬。
“黎锦是黎族人民的精神财富,黎锦的丝线一端连着百姓的幸福生活,一端连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林豪说,作为一名黎族人,他对黎锦有着特殊情感,他希望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只是“记得住的乡愁”,更要走出深山,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2年4月,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一个跟着奶奶学织锦的7岁男孩亲切对话,点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注重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创意与实践的融合,以黎锦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林豪说。
在水满乡中心学校,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学习黎锦编织兴趣课。课堂上,黎锦传承人和学生们坐在草席上,足尖撑起踞腰织机,提综杆、打纬刀、分经棍在一根根彩线间来回穿梭,原本无序的线条在机杼声声中,逐渐显示出纹理和花样,黎族人的智慧、审美、文化、信仰也被一一浓缩其中。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林豪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踏实和幸福,“这些年,海南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黎锦技艺传习馆、黎锦技艺传承村、黎锦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黎锦进校园’成为常态化活动,传承千年的黎锦如今愈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近年来,水满乡不断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人气渐旺。林豪发现,走进水满乡的游客不仅会品尝当地的大叶茶,还会试穿黎锦服饰、购买黎锦产品、体验黎锦技艺。各村的织娘们设计出时尚化、年轻化的黎锦手提包、零钱包、书签、桌旗等黎锦文创产品,美观又实用,让黎锦成了别具特色的海南伴手礼。
去年11月,一场雨林时装秀在水满乡毛纳村上演,黎锦在设计师手里有了新形象,在模特身上穿出了新表达,这也让林豪看到了黎锦发展的更多新可能,他说:“黎锦不应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应该与现代潮流融合,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将继续开展黎锦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更强声势绘制‘海南锦绣’新名片。”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民进贵州省委主委孙发委员:
非遗苗绣,点燃文旅发展“新引擎”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点赞苗绣。近年来,贵州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把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引擎’,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主委孙发说,长期以来,民进贵州省委作为以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为主体界别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文化建设、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注和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组织成员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成效显著。今年的全国两会,孙发准备提出《关于推动跨国联合申报苗族服饰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议》。
调研显示,自2013年以来,贵州通过实施《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通过“公司+协会+绣娘”等模式,带动1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
孙发认为,在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推动下,贵州苗绣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培育苗绣经营主体方面,贵州支持成立苗绣产业协会,建成苗绣非遗工坊58家,重点打造苗绣龙头企业,推动与省外头部企业合作,帮助拓展苗绣市场,发挥创新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在苗绣保护传承和推动苗绣数字化方面,贵州建设基础纹样数据库,采集苗绣纹样18869件(套),其中苗绣纹样矢量图1548份已进行版权登记。
在拓展苗绣传播渠道上,贵州扩大受众范围,助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推动苗绣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苗绣文化中心、化屋空间等一系列非遗传承体验空间。在青岩古镇、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布局苗绣体验空间,为苗绣走进现代生活提供可知可感的体验场景。
此外,贵州全方位推动苗绣保护传承及宣传推广展示,安排专项资金并遴选省内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省级研培基地,2022年完成31期培训近900人,其中6期是苗绣培训。“苗绣助力就业减贫——贵州省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贵州舞水云台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如何使传统技艺绽放出新活力,毕节市化屋村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孙发介绍,2021年以来,化屋村联动文旅、民宗、乡村振兴等各级各部门在化屋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化屋苗绣工坊”等项目,共同打造“化屋苗绣”等公共品牌,开展绣娘技能培训,推出苗绣文创产品等。借力电商、网红带货、“黔货出山”等渠道,将化屋苗绣(含衍生品)、非遗美食等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化屋苗绣产业有效带动各类经营主体65家,2022年累计实现总产值940.82万元,从业人员222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 钱晶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传承非遗
绣出乡村振兴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