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警方发现一位市民张女士正遭遇理财高回报诈骗,立即上门劝阻,但结果你知道吗——7名警察接连三次都没劝住张女士开新卡给骗子汇款!
这类电诈事件近年并不少见。单是今年就有不少见诸媒体公开报道。比如,武汉男子李某被诈骗转账309万元死活不听劝、山东张大姐不听劝接二连三给骗子转账22万余元、浙江男子深陷刷单骗局不听劝还反怼民警……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甚至可见不少为父母“执着”被骗而感到崩溃的子女的吐槽。
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全民反诈宣传声势不可谓不大,为何总有人听不进劝、“义无反顾”往坑里跳?
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受害者在心理上被诈骗分子“拿捏”住了。比如,有些诈骗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当事人隐私,当事人明知自己实施的是违法行为,如赌博、招嫖等,害怕被公安机关处罚的心理,从而实施诈骗。
还有,在许多虚拟投资理财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利用当事人的贪财心态,部分当事人在初尝返利甜头后深信对方,不听信民警的苦心劝阻,仍继续转账。
此外,“丑事不可外扬”的心理也会让一部分受害人在遭遇诈骗后羞于启齿,因为放不下脸面、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等原因不能及时回头,导致蒙受更多损失。再有骗子以不给钱就曝光的威胁加持,他们往往不敢、不愿听从劝阻,比如最典型的裸聊诈骗。
另外,在养老、就业等问题上存在焦虑情绪,让不少中老年群体、学生群体、全职妈妈群体在面对诈骗分子时心理防线失守而导致上当受骗。
电信网络诈骗骗术更新换代极快,早已从最初的广撒网转变为如今的技术型、精准化,让人防不胜防。“张女士”们的“执迷不悟”,正说明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之高,他们不应该被嘲讽,更不能被放弃。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所处境遇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精度,对易受骗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持续营造浓厚的全民反诈氛围,不断增强个人的防范意识和防骗能力。全民反诈没有局外人,只有同心同力才能构建起牢固的反诈屏障,让骗术无处遁形,让套路无路可走。
另外,骗术伎俩五花八门,反诈宣传也要花样百出,不能一味说教,线上可通过短视频故事演绎、段子或网络热梗改编、反诈交互小游戏等形式提升宣传生动性,线下下沉到社区和村头埭尾,多和群众见面“刷脸熟”,也可以通过小品、快板、名人宣讲、现身说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警惕诈骗这根弦深植百姓心中。
(樊玉立 邵圆圆)
延伸阅读:
10类电诈骗术、7大反诈利器和8个“凡是”,了解一下
近日,国家反诈中心推出《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详细梳理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深入介绍7大反诈利器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这对我们有效防范电诈无疑有巨大的助益:
针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特点,《手册》详细介绍了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虚假征信、虚假购物服务、冒充领导熟人、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婚恋交友等10种常见的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剖析了典型案例,揭露了诈骗手法,为易受骗群体“量身定制”反诈防骗提示。
《手册》详细介绍了过去两年里,公安部会同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推出的七大反诈利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反诈名片、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2.0”的主要功能和下载查询方法,鼓励广大群众下载使用,共同构筑拦截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
凡是要求垫付资金做任务的兼职刷单,都是诈骗!
凡是宣传“内幕消息、稳赚不赔、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都是诈骗!
凡是宣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广告,要求提供验证码或先交“会员费”“保证金”“解冻费”或者转账刷流水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电商、物流平台客服,主动以退款、理赔、退换为由,要求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以涉嫌相关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将资金打入“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凡是自称“领导”主动申请添加QQ、微信等社交账号,先嘘寒问暖关心工作,后以帮助亲属朋友为由让转账汇款的,都是诈骗!
凡是以各种名义发送不明链接,让你输入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和各种密码的,都是诈骗!
凡是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微信、QQ拉你入群,让你点击链接、下载APP进行投资、退费的,都是诈骗!
编辑: 周晓雨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还是要听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