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Y1路夜间公交车通常每天22:10发车,起点南京站,沿途包括6个居民区、鼓楼医院、新街口商圈,终点是夫子庙街道。
像这样的夜公交,南京共有37条,它们的路线在地图上蜿蜒曲折,总长度达722公里,平均每天有上万人随着滚动的车轮,穿梭在深夜的城市。37条线路中,Y1路是现存时间最久的,司机陈佩祥工龄37年,开了13年夜公交。对他来说,开最晚的公交,送疲惫的人回家是工作的最大意义,也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并不是每个夜归人都能自驾或打车回家。
22:10
陈佩祥一般提前40分钟到岗,打卡换衣服、检查车内的200多颗螺丝和车门的轨道,一气呵成。
22:10,首班Y1路缓缓驶出南京站。这时车上通常是空的,乘客往往会选择1路末班车,仿佛“末班”“最后”更有吸引力。陈佩祥早已习惯第一趟的“孤独”,即使前方三米远的1路将乘客都“抢光”,他依旧会在每一站都停车、开门、报站。
第二趟开始,乘客会多起来,他们当中有代驾,有下班的餐饮工作者,有深夜兼职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白天在写字楼工作,晚上到新街口附近做第二份工的“苦钱人”。
陈佩祥拉过形形色色的乘客,比如代驾,他们总是拎着小车上来,把小车斜靠在公交车内的塑料隔板上。有些常坐他车的代驾,往往会向他道声辛苦。晚归人中,他印象最深的是金陵饭店的一名女服务员,有一次看她下班后急急忙忙跑过来,陈佩祥就停在站台上等着她,对方还特意带了两个金陵大肉包给他。“包子递到我手里时还是热乎乎的”,陈佩祥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按照规定,司机不许与乘客聊天,但陈佩祥其实很想跟那些脸熟的乘客们说说话,他们是他熟悉的陌生人。他觉得,在这趟公交车上,每个沉默的人身上都有故事。
次日
00:10
窗外的微光照进来,车厢里光影摇曳,忽明忽暗。兼职代驾的管先生刚刚收工准备回家,坐在车上,他觉得自己离月收入增加3000元又近了一步。替别人开车,自己坐公交回家,代驾是Y1路的重要客群,他们低头摆弄手机,屏幕的微光照亮了他们的脸。不过,此时若有接单信息,他们也随时会在下一站下车。
“全职代驾月收入能过万,我是兼职,每晚只接3单。”管先生两年前开始做深夜代驾,他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代驾群。在管先生看来,“3”这个数字是他经过多次试验后得到的最优解。因为白天还要上班,为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气神,晚上留给兼职代驾的时间并不多。有时订单不多,要接满3单可能会持续到凌晨1点以后。幸运的是,管先生今天零点刚过就完成了3单指标。“抢单软件里有很多技巧,比如积分高的会被优先派单。”管先生坦言,受疫情影响,兼职的收入并不如一开始多,但即便如此,他还在坚持着,“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入”。Y1路离管先生的家越来越近,尽管今天已结束了第二份工作,但他的眼睛还一直在盯着手机抢单界面,似乎已成一种习惯。
鼓楼医院是南京最有名的医院之一,深夜在这一站上下车的人,有看急诊的,有陪床的家属,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南京看病的人。陈佩祥告诉记者,这一站有一个已经消失的群体——“号贩子”,“一度有几年,到站前满车都是‘号贩子’,车一停下来基本上人就下光了”。后来有了网络,人们先是在网上,如今在手机上挂号。渐渐地,公交车上再也没有了他们的踪影。
从事保洁工作的李阿姨今年53岁,十多年来,她几乎每天坐夜公交下班。在李阿姨的记忆里,以前途经新街口,透过车窗就能看见金陵饭店。37层高的金陵饭店,曾经是中国第一高楼,旧时的它宛如一座标杆矗立在新街口。如今,这座曾经的第一高楼早已被新的高楼遮蔽,不到0.3平方公里的新街口商圈也早已集中了上百家世界五百强分支机构。
0:49
“00后”西餐厅厨师魏小姐上车时捧着一颗大黄桃,她要在龙蟠路·南京站西换乘Y10路,Y10路司机赵师傅特意停留了一两分钟等她。这一细节,让魏小姐感到十分温暖。
2:00
“学生卡!”公交车的刷卡提示音打破了夜的寂静。沈同学刚做完超市兼职准备搭乘Y1路回家。这是他第一次乘坐Y1路,也是他最后一天做兼职。
虽然是“00后”,但沈同学已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发过传单,在仓库理过货,也做过快递分拣员。比起工作的辛苦,沈同学更害怕因为年轻被无视。“发传单最害怕的事情不是人家拒绝你的传单,而是被别人漠视。”发传单每小时20元的时薪不是沈同学最在乎的。比起赚零花钱,他更在意能否有所收获。“以前我还比较‘社恐’,现在一点也不‘社恐’了。发传单这个兼职让我进步很大,不仅是挣了些零花钱。”
除了深夜兼职不需要晒太阳,沈同学告诉记者,他还是一名“公交车爱好者”,因为喜欢乘坐夜班公交才选择晚上出行。“我喜欢乘坐公交车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观看车窗外的风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沈同学觉得现在的南京已与儿时截然不同,“你看外面,高楼更多了,路也更宽了”。
沈同学偶尔在夜班公交车上会遇到和他同龄的学生,也跟其中几位加了QQ好友。“这种社交还是蛮有意思的。”沈同学说。
3:31
陈佩祥驾驶的Y1路最后一次驶出,是凌晨3点到4点之间,这个时间段也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但陈佩祥现在却很少犯困,用他的话说,“时差倒过来了”。
与陈佩祥一样,大多数夜班车司机过的都是“地球对面的时区”。Y19路夜班公交车司机曾蕾晚上开夜班车,白天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夜晚的“摆渡人”,但在他们眼中,这只是一份普通的本职工作。
东方最远处的天边已泛出红色,中山路上的车流越来越密。白班的早班车,接上了夜班的末班车。这座城市缓缓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策划:王宏伟 刘海琴
采写:林惠虹 高宁 谭静(实习生)
拍摄:杨玺 邓宇轩 范可鑫(实习生)
剪辑:穆怀佳
配音:董双
编辑: 纪树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