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终获胜利。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中国对外联系的通道相继中断,一条位于中国西北的国际交通线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在抗战初期作为中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陆上通道,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见证着中苏之间的友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决心。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丛书《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一书,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橹在新著中详细介绍了这条不该被遗忘的国际大通道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影响。
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西北国际大通道为何至关重要?陈橹教授在其新书中介绍,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对中日战争持观望态度,致使日本依仗强大的海空军实力完全封锁了中国的海上交通线。不久,中国维持对外联系的主要陆路交通线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也相继中断,孤立奋战的中国迫切需要外部援助,而与苏联联系的西北通道则成了中国与国际相连的唯一陆上通道。
陈橹教授表示,从整个抗战来看,这条通道相对于滇缅公路和驼峰空运的援华物资来说体量上要少很多,“但在抗战初期,这条路线非常重要,尤其在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绥靖政策,苏联成为唯一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大国。在通往外部的交通线几乎完全断绝的情况下,西北国际交通线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唯一畅通的安全通道。”陈橹教授表示,这条通道一度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陈橹介绍,西北国际大通道大致路线,起于甘肃兰州,经过甘新边界的星星峡,经新疆的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乌苏、塔城而至苏联的塞密巴拉丁斯克,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衔接。陆路通道大致走向是:苏联境内土西铁路上的萨雷奥泽克、霍尔果斯、迪化、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全长2925公里。空中通道从阿拉木图,经伊宁、乌鲁木齐、哈密,到兰州。
苏联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给予中国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派遣大批军事顾问、专家,以及大量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参加作战,对中国的抗战是巨大的援助。全面抗战初期直到1941年8月,中国抗战的80%外援来自苏联,而这些援助物资的90%是通过西北交通线运送到中国的。
大通道修建极为艰辛,展现全民族抗战决心
西北地区山高路险,基础条件差,修建国际大通道付出了极大代价。为建设运送苏联援助物资的西北交通线,在当时总人口尚不足400万的新疆,政府紧急动员了各民族50多万建设大军,以近乎“发疯”的状态掀起修路热潮。
在新疆境内的施工路段,要运送苏联军援物资,需要建造能够通行载重汽车的公路,新疆境内的路段要穿过大片沙漠地带和海拔很高的天山山区,有些路段要建在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之上,施工技术要求很高。
由于任务紧迫而工程难度极大,在没有现代机械全靠人工的情况下,不少修路民众都是自带干粮,义务劳动。号称“死亡之谷”的伊犁果子沟,是翻越天山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出了名的险路、难路,沿途气候极端恶劣。
开始筑路时已是1937年9月,果子沟的山上已经布满积雪。1.2万多名哈萨克族民众参加修路工作,为了赶工期,他们以部落结构为组织方式,组成了6支修路队伍,不分昼夜劳作。在最难、最险的地段,部落首领们采取“抽签”方式来分配任务。
1937年打通这条贯穿全北疆的主干道只用了短短的20天时间。1937年10月,苏联首批援华抗日物资进入中国境内的前一天,果子沟一带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第二天当庞大的车队路过这里时,发现了13具哈萨克族民众的遗体,他们都是在连夜清除积雪时被冻死的。路过的苏联司机都极为感动,200多名苏方司机为这些牺牲者举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追悼仪式。这些发生在少数民族普通民众之中的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危难之际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为大通道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在西北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作出巨大贡献。
1938年冬,中共党员胡鉴经党组织同意,率边卡大队驻扎在新疆通往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的交通要塞蒲梨(今塔什库尔干),发动群众共守边防,为稳定国际大通道周边稳定、巩固抗战大后方作出了贡献。
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之下,新疆成立了“抗日后援会”,发动、组织民众为建设国际交通线出资出力。为了加强国际交通线的信息联络,1937年在苏联帮助下新疆开始修建迪化国际电台,1938年竣工使用,负责阿拉木图、延安、重庆、兰州等各联络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国际电台的使用,为“中苏运输委员会”运输苏联援华抗战物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此外,毛泽民在主持新疆省财政厅工作期间,要求财政厅工作人员把国民政府中央运输委员会的公文放到所有公文最优先的位置,其中安排的事项不分昼夜随到随办。
1939年5月,为了修通和维护公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召开了新疆全省公路会议,张仲实在会议报告中阐述了新疆公路的重要意义;1939年5月12日,共产党主持的《新疆日报》发表了正在新疆的著名作家茅盾为筑路工人写了一首《筑路歌》;在甘肃段的大通道建设中,西路军大量官兵投入建设,修建甘新公路,还有红城子到乌鞘岭的公路。
陈橹在书中指出,国际大通道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联系的桥梁。西北国际大通道开辟以后,来往于苏联、新疆和延安之间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作用明显,成为人员接待站和物资转运站。
在国际大通道的接待站,苏联和新疆也向延安转送了一些援助物资,同时为配合西北国际大通道建设,共产党人在甘肃、新疆的思想领域掀起了持续升温的“抗日”“抗战”宣传热潮;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战观点,输送进步人士到延安,指导和创建了一大批进步团体;此外,西北国际大通道也为共产党的队伍休整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中苏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据统计,从1937年冬天开始,第一批苏联援华物资由苏联汽车通过这条国际交通线直运兰州,到1938年夏季,总共约有6000多吨物资经这条线路运到甘肃、陕西、四川的抗战前线,其中有军械、汽油、药品等,各种飞机就有985架,坦克82辆,火炮1300多门,机枪1400多挺。从1938年起,通过这条通道,中国向苏联出口抵偿货款的矿产品。
仅在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两年间,苏联通过这条通道运往内地的军火武器就有飞机985架、坦克82辆、大炮1317门、机关枪14025挺、炮弹190万发等。同时,通过这条道路,许多杰出的苏联军事专家和航空志愿人员来华助战。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对付德国,停止了对中国的物资援助。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大片国土沦陷,中国也通过西北国际通道帮助了苏联,输运了大量农牧产品极大补充了苏联前线的军需供应,可以说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利用国际大通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戴思贤(实习)
编辑: 王茹雅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