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一放假,家长头就大。”每到假期,孩子的假期生活怎么过成了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假期生活,强化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相对缺乏的体力锻炼,上山下乡的“吃苦夏令营”成为不少家长的热门选择。7天收费1980元到3700元,“吃苦夏令营”在这个暑假很吃香。
科普、运动、科技、研学等,市面上夏令营种类繁多,“吃苦夏令营”凭什么受到家长青睐?
一方面是源于父母繁忙的工作与孩子成长所需陪伴之间的冲突。由于工作的繁忙以致于大多数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假期,但又想让孩子获得一个丰富的假期生活。“吃苦夏令营”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既可以通过营地活动让孩子体会不同的生活,也平衡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时间分配。
另一方面则是渴望获得迷你版“变形记”的成果。不少家长反馈,夏令营结束走向营外时,孩子们与去的时候判若两人:去的时候一盘散沙,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走的时候,排着队,自己拉着箱子,唱着歌,有礼貌地跟老师告别。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到懂得做家务,“吃苦夏令营”仿佛“变形记”般有改变孩子的“魔力”。因此在没有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吃苦夏令营”中,家长们认为这种环境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也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同时有助于孩子们拥有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除了让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外,家长在为孩子报名“吃苦夏令营”时,要注意营期和内容是否适合孩子本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意愿。不少家长“押送”孩子入“营”,结果往往容易适得其反;而孩子参加夏令营前,除了要做好心理准备、身体要健康之外,还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这个支持不仅是心理上对孩子的支持,行动上也要积极响应孩子。将“吃苦”的“基础训练”化于无形放在家庭中,在天长日久中锲而不舍,让“勤”与“俭”和孩子朝夕相处才是“吃苦夏令营”的正确打开方式。“吃苦”非“一日之功”,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期望孩子通过夏令营就能“脱胎换骨”的家长们,也不妨进行一次“脱胎换骨”。“吃苦夏令营”不能速成美德,好的家庭氛围、长辈带头示范,持之以恒地教化才能养成可贵的精神品质。
目前,我国不断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也日趋向多元化发展,而依附素质教育而生的各种夏令营便与此不谋而合。面对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各类夏令营机构的资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产品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各运营者在夏令营课程设置方面也是课程质量良莠不齐,早前便有过夏令营使用暴力体罚学生的事件。或许相关监管部门也该“吃吃苦”,不仅要明确相关活动的主管部门和监管责任,妥善解决事后维权问题,还应该通过加快行业标准的出台和建立行业公共平台等措施,将监管前置,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夏令营成“夏利盈”。
林惠虹 谭静(实习生)
编辑: 华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吃苦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