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纱厂于1895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立。1926年4月,南通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在大生纱厂内成立。抗战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大生纱厂的工人运动爆发出强大力量,组织起大量富有成效的抗日救亡运动。
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南通大学文学院、张謇研究院专任教师,校聘副教授张若愚所著的新书《沦陷时期大生纱厂研究》,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大生纱厂被侵略者占领期间,艰难寻求生存、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专门章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
建立秘密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书中记述,1937 年冬天大生纱厂职员宋祖望带领职员张慎修、工人孟桂林等开展读书、歌咏和抗战形势研究等抗日救亡活动。张慎修的弟弟张慎思回忆:“大哥(张慎修)与同厂职员宋祖望同志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宋思想进步,渴望真理,大哥深受影响……以宋祖望同志为首的秘密抗日活动组织已在工厂展开活动,大哥是其中主要骨干。”
南通沦陷后,日方暴力对待大生纱厂的工人。书中写道,当时日本人用麻绳或纱绳乱打工人,把工人打得浑身满脸血淋淋。工人们遂采取行动,和近郊的农民一起对敌人据点进行游击活动,破坏公路、电线,缴获住在纺校的日本警备队共49支枪。
据女工陈瑛回忆:“1938 年6月,宋祖望同志在大生一厂内发起建立了秘密抗日组织,共有进步职员和工人十多人,由宋祖望教我们唱革命歌曲,还拿来许多进步书刊给我们看,并定期集会讨论。”同为进步青年的职员与工人,逐渐消除固有的隔阂与界限,共同踏上革命征途,推动工人运动向抗日斗争转变。
以产业工人为主体,成立抗日武装打游击
大生纱厂内中共地下党组织自1938年重建后,在向厂方争取红奖、年奖等以维持战时生存方面,有效地为工人提供动力支撑与武力保障。在中共地下活动较为活跃的大生一厂,职员宋祖望、工人孟桂林等带领大生厂内的进步青年读书认字,传授新思想,形成了共同的革命信仰,参与中共地下党组织重建,走上抗日道路。
1938 年11月,“抗战支队南通独立分队”(以下简称“独立分队”)成立,进步青年王治平任队长。书中介绍:“这是抗战初期我党在南通控制、培养的第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队伍中还有唐闸附近的一批农民”。独立分队由宋祖望指挥,在大生纱厂周边游击作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导下,陈伟达、宋祖望等先后动员300 多名工人参加“独立分队”,其中有30多名女工,另建妇女分队。据书中介绍,“独立分队”有党领导的政治工作,当时地下党还派来了政治指导员经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队的人员都要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去做。
显而易见,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生纱厂工人抗日武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地下党组织架构,确保抗日武装斗争的持续性与统一性。
解放战争中开展护厂运动,保卫民族工业
1949年1月15日,大生纱厂第九次常务董事会议召开。此时,淮海战役已经胜利,江北各城解放在即,南通亦不例外。从当时情况来看,大生纱厂高层已将三分之一的物资南运台湾、香港。这是大生纱厂在战后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也是黎明前夜的黑暗。
此时,潜伏在大生纱厂内的中共地下党,在上级部署安排下领导工人发起护厂运动,反对南迁。同时,对南迁已不抱希望的大生纱厂经理张敬礼亦是重点争取对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大众勇敢坚决进行了反搬厂的斗争工作;与此同时,中共南通县委向张敬礼致信,告诉他党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晓以利害,要其放弃拆迁的念头,保护好工厂的一切资产。
在护厂运动中,工人提出“不拆、不运、不卸,拖到解放”的“三不一拖”的斗争策略,并于1949年1月21日由一厂工人再次罢工,抗议迁厂。23日,南通城工委负责人陈永新前往大生纱厂一厂党支部书记朱炳生家里,布置护厂任务。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大生纱厂等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接收,也迎来了重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范杰逊 黄欢 实习生 李文玉
编辑: 陆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大生纱厂沦陷后,产业工人这样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