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江苏要基本建成现代化民航体系,支撑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即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日前,《江苏省“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印发,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民航体系,实现“强枢纽、密航线、振货运、提服务、优空域、促产业”。其中,备受关注的南通新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分别计划2023年、2024年开工建设。
1.基础扎实需求旺盛
过去五年,江苏航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超过17%,位居华东地区前列,航线数量年均增速超过21%。至2019年底,全省旅客吞吐量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达到5844万人次,实现了从3000万到5000万的跨越,基本形成通达全国、连接国际四大洲的航线网络。
“经过‘十三五’时期快速发展,江苏民航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省交通运输厅航空处处长杨铁民介绍,目前,全省9个运输机场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全省运输机场年客、货运保障能力提升至7230万人次、170万吨。共有105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江苏运营,其中基地航空公司6家。探索多种方式筹建本土航空公司,增加在航线开辟和资源匹配方面的主动权,近期,苏南瑞丽航空正式揭牌,江苏京东货运航空公司筹建获国家民航局批准。
“轨道上的机场群”建设也取得突破,轨道S1号线接入南京禄口机场,扬镇宁马铁路、宁宣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徐宿淮盐、连淮高铁分别在徐州观音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周边设站;无锡轨道3号线已接入苏南硕放机场。其他机场也都加快集疏运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扩大机场的辐射范围。全省已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十余个,南京、无锡等临空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
江苏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和人口大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8%和46.5%,民航运输需求持续保持旺盛态势。华设设计集团综合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裴剑平分析说,当前,我省民航在基础保障、服务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体竞争力不强,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
业内人士直言,民航依然是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大短板,这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空域资源保障能力仍然较为紧张。枢纽机场的竞争力辐射力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枢纽机场服务本省的能力相对较弱。国际航线、航空货运方面仍然存在突出短板。国际航线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升,枢纽机场国际航线广度、厚度仍有不足。全货机航线数量少、密度低,国际货运资源分散,发展环境仍需完善。通用机场尚未建设成网。全省临空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机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缺少有效联动与融合。
“放眼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与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运输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产生多方面挑战,从目前情况看,预计国内客运市场需要1年、国际客运市场需要2-3年尚能逐步恢复,江苏民航必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航空运输发展,加快促进航空运输平稳向好。”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人士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求江苏民航立足国内市场,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完善国际服务功能,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建设与之匹配的民航运输网络循环体系。再者,国家重大战略纵深推进,更要求江苏高质量推进都市圈多层次机场群建设,构建以枢纽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总而言之,多种因素要求必须江苏补齐航空短板,实现“人悦其行”和“货优其流”。
2.协调分工特色发展
据交通运输部门综合判断,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江苏民航将进入航线网络加速拓展期、要素瓶颈攻坚突破期、智慧民航发展机遇期、发展方式关键转型期。
推动江苏民航发展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飞跃。记者注意到,“十四五”时期,江苏民航将着重打造南京国际航空枢纽;构建通达通畅、结构优化的空中航线网络和保障有力、协同高效的机场地面交通网络;补齐洲际航线、航空货运、通用航空、空域保障等突出短板。
“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民航体系,支撑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汪祝君表示,全省机场客、货运保障能力分别达到1.2亿人次和250万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军民融合的综合机场体系。
并且,运输规模稳步增长,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500万-9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30万-150万吨,年起降架次超过80万架次,年均分别增长6.5-8.5%、14-17.5%和6%。南京禄口机场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000万-4500万人次、65万-70万吨,旅客吞吐量排名进入全球前50名;苏南硕放机场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200万-1500万人次、25万-30万吨;全省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超过6个。通用航空服务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30分钟实现省域全覆盖,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提供保障。飞行作业时间达5万-6万小时。
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建成联通世界、客货兼顾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干支协调、快线优先、覆盖全国的国内航线网络。通航点总数达195个以上,其中国际及地区通航点60个;全货运通航点41个,其中国际及地区18个。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民航通达率达到90%。全面提升运行效率,航班正常率高于80%。
围绕目标,汪祝君介绍,我们列出了重点任务——优化运输机场功能布局,加快南京都市圈多层次机场群发展。打造南京禄口机场国际航空枢纽,进一步提升南京首位度;推动扬泰机场打造旅游航空枢纽、区域航空旅游集散中心;全力推动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与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互为支撑,共同打造苏北“物流金三角”;都市圈内其他机场统筹合作、协同发展,共同构建都市圈多层次机场群。
加强巩固环沪机场群发展。加快推进苏南硕放机场区域性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及综合枢纽规划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地面交通网络,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推动省内其他机场协调分工、特色发展。常州奔牛机场重点打造公商务特色机场;徐州观音机场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机场;连云港机场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盐城南洋机场重点打造对韩特色机场。
运输机场设施建设将全面加快——2021年建成投运连云港花果山机场,2022年建成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2024年建成苏南硕放机场快速脱离道及东部货运区等项目,2025年建成常州奔牛、徐州观音、扬州泰州、淮安涟水、盐城南洋等机场改扩建项目。同时,加快推进运输机场前期工作,完成南通新机场前期工作,2023年开工建设;完成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2024年开工建设;推进苏南硕放机场二跑道和T3航站楼前期研究。
推动客货运航线网络优化提升,将以南京禄口机场为龙头,全面建设辐射国内八大城市群的“空中运输通道”,重点搭建通达亚太(覆盖东北亚、东南亚、澳洲)、北美和欧洲的三大“空中走廊”,提升国际枢纽能级。苏南硕放机场围绕国内公商务市场打造空中快线,以亚太走廊建设为中心,形成快速辐射周边国家商务中心城市的高品质国际航线网络。南通机场积极融入上海枢纽,快速拓展国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重点布局东南亚、东北亚重点旅游市场航线。其他机场以服务腹地市场需求为核心,做厚通达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航线,重点以定期或包机方式发展至东南亚、东北亚等核心城市航线。航空货运发展将统筹全省货运机场布局,积极打造南京禄口、苏南硕放、南通等客货并举的航空枢纽机场和淮安涟水专业型货运枢纽机场。
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吸引更多实力规模强的航空公司在江苏设立运营基地,引进国内外专业货运航空公司和骨干综合物流集成商。
裴剑平表示,面对资源约束多、航线发展难、竞争力提升慢等难点,需多措并举,要大力拓展空域和地面设施资源利用,以解决旺盛的运输需求与资源约束间的矛盾。本土航空公司发展方面应进一步突破,力求快速拓展国际国内航线规模和覆盖范围。
3.追求“零换乘”驶入“新跑道”
透过江苏“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选择航空出行的体验感将日渐提升,航空驱动临空经济发展广受期待。
“江苏将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辐射都市圈的机场外围‘快’系统,机场与都市圈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2小时出行圈,与主枢纽形成1小时出行圈,与主城区0.5小时通达。”汪祝君介绍,还要建设覆盖空港地区的机场区域“畅”系统,实现区域内机动车10分钟内上快速路和地区干线公路,15分钟内通达国省干线公路,旅客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车站;建设涵盖本场全域的机场内部“便”系统,打造机场核心区一体化枢纽换乘体系,高铁站、地铁站10分钟到航站楼,实现“快、畅、便”的综合交通建设目标。
“轨道上的机场”建设也将快马加鞭,包括要推动宁宣、扬镇宁马城际铁路等规划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南京市域快线前期研究工作,将南京禄口机场建设成集航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苏锡常都市快线、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轨道快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进程,加强机场与所在地设区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主要城市的联系,形成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集疏运网络。
目前,全省已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十余个。南京、无锡等临空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徐州临空经济区获批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镇江等地加快建设航空产业园区。今年3月,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暨指挥部揭牌仪式举办,标志着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建设驶入“新跑道”。南京临空经济区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已有普莱柯生物、航空机电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投产。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应,各地都对发展临空经济充满期待。”汪祝君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构建“航空核心产业+临空先导产业+临空未来产业”现代临空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南京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建设。加快推进无锡、徐州、淮安、南通等临空经济区发展,依托苏南硕放机场深化全国快递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强化产业临空指向性;支持徐州打造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支持淮安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打造临空产业集群;支持南通同步启动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有序推动通航产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集聚培育通航相关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编辑: 周晓雨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