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日报6日报道,高邮鸭集团与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实施快速腌制的先进工艺,蛋白中的含盐量明显降低,“不咸的咸鸭蛋”应运而生,这样的创新更适应当下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从汪曾祺“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带货”,到这个端午一颗颗鸭蛋搭着电商“快车”销往各地,高邮鸭蛋闻名全国,这得益于高邮当地的资源禀赋,也得益于当地在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这“三品一标”上的努力。当地全年鸭蛋经济总产值达18.5亿元,规模企业40余家,带动农户就业超4000人,是名副其实的“淌金流油”产业。在江苏,类似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不少,比如盱眙龙虾、阳澄湖大闸蟹、扬中河豚等等。各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努力蹚出致富门路。
也要看到,不少特色产业都在遭遇“成长中的烦恼”。比如,有的产品规模小、区域散、缺乏生产标准;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受制于技术瓶颈,产品附加值不高;冷链物流平台建设不到位,难以打开外部市场等等。有的地方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努力解决遇到的瓶颈。面对同类产品,如何巩固和放大自身优势?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高邮在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和进行标准化生产的探索,使得高邮鸭蛋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胃,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健康。这颗鸭蛋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提供了借鉴。放眼全国,这与柞水木耳、柳州螺蛳粉等走红,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一颗咸鸭蛋还是一袋木耳、一碗螺蛳粉,如果没有标准化、品牌化,就难以做成大产业。“公地悲剧”提醒我们,如果市场准入门槛不明晰、农业品牌保护不力,就会导致恶性竞争,甚至是整个产业的泥沙俱下。要想打响品牌,就得有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标准。“高邮鸭蛋”出台品牌使用管理规定,柳州出台螺蛳粉地方标准等,把标准化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稳定性持续性,坚持走品牌化道路,才能做大做强产业。
谁也无法否认,科技在产业发展中起引领作用,能助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袋装螺蛳粉保质期从起初研发的只有10天延长到6个月,正是依靠产品技术攻关,才让柳州螺蛳粉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从“不咸的咸鸭蛋”等创新产品走向市场,到包括玉木耳在内的食用菌品种种植成功,这些案例正说明,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都需要各项科技成果赋能。近年来,为助力企业赢得市场,各地使出了各种招数:有的地方建立了产业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有的地方向养殖、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有的地方完善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市场交易等服务功能,帮助企业突破质量提升瓶颈、延伸产业链、做好配套服务,助力家门口的产品打开更大的市场。这说明,科技赋能的背后,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有力引导。
从不咸的咸鸭蛋里,我们“吃”出的不仅是美味和健康,更有传统农产业借力科技创新、品质提升等攻城略地的传奇。这些传奇告诉人们:按照“三品一标”的标准,让传统农产品嫁接科技、提升品牌和延伸产业链,实现提档升级,才能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
编辑: 袁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