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调查研究,目的是察实情、听民意、谋实策、办实事,方法是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本的调查研究,解剖一些典型的“麻雀”,以点带面,力求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情况。样本选得准不准、调研地点选得是否科学、是否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否能够反映整体情况,就成为决定调研成败的关键。
在调研点的选择上,不能挑肥拣瘦,必须讲求科学。如何选择调研样本是一门学问,必须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仔细选择。在调研点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发展比较好、走在前列的地方,也要选择一些问题和困难比较集中、排名靠后的地方,要通过对点上的走访和调查,加深对整体与全局了解。调查时如果“挑肥拣瘦”,发展好的地方就趋之若鹜,发展得不好的地方就避之不及,就达不到全面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甚至会对决策产生误导。发展得好的地方固然可以出经验,调研起来也会相对“心情舒畅”,但发展得不够好的地方,更需要深入研究,更需要了解情况、查找原因、找出对策。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第一次下基层调研就选择去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这告诉我们,调查研究一定不能挑肥拣瘦、嫌贫爱富,不能只看“盆景”,而要科学选点,多到矛盾和问题多的地方去,多到平常关注不够、去得较少的地方去。
如何选择调查点的问题,既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调查动辄只看那些“老典型”“老地方”,这既是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的表现,也是工作作风不真不实不细的表现。“挑肥拣瘦式”的调研,回避问题走、绕开矛盾跑,不仅跑掉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作风,也失去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契机,还会损害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必须坚决防止。(孟亚生)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不能挑肥拣瘦,必须讲求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