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守望相助成为战“疫”中的暖心热词。在不少小区业主群里,若有人求助,常常是你匀几颗退烧药、我出一个体温计、他援助几份抗原试剂,接力的是物资,流动的是真情。此外,“共享药箱”汇聚善意,市民客串外卖骑手保障供应,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加班加点挽起了战高热的铁臂膀……在人们的亲历和践行中,人间大爱可感可及。
总有一些困难挑战,需要人性的温度来化解;总有一些重要时刻,需要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的社会里,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是刚需,而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意愿和能力,同样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遭遇灾害、有人落水、老人摔倒等突发情况,救援的关键是与时间抢跑,自发互助也许不够专业,但第一时间有好心人出来“搭把手”,才能为正式救援争取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可以随时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解决力度,同样也是一个社会的韧度和强度。
中国人崇尚性善论,中华文明有仁者爱人的优良传统,互助的力量天生镌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不过,城市生活不同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平日里市民们节奏快,往往顾不上人情走动。如何向他人表达关心善意,又如何在需要时获取他人帮助,对不少城市“原住民”来说是一道从零开始的新命题。在本轮病毒传播中,除了守望相助的“主旋律”,也有些“小插曲”引人思考。比如某地一名女子免费向邻居派药,因为开门慢了被埋怨,闹得挺不愉快;一名男子将家里备着的儿童退烧药给朋友家孩子救急,得不到妻子的理解。邻居缺乏礼貌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妻子担心自家孩子是人之常情,类似的事情也可以归结为个体差异,无需过度批评。但换个角度思考,若是这名邻居在平日里能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也许就能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善意;若是这位妻子能通过生活体验坚信“爱人者人恒爱之”,也许就不至于如此焦虑。换言之,让更多人能常态化参与到友善互助的文明实践中来,无礼的“邻居”和焦虑的“妻子”就会少一些,基层的互助力量就会强一分。
突发事件也许能激发人们心中的善意,但更可靠、更持久的善意,由文明实践托底。不少城市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实践载体多,参与实践的人数也多,有的设有“好人节”倡导助人文化,有的组织志愿服务有声有色,有的正能量宣传接地气、有人气……在这样的城市,容纳善意的能力强,释放善意的能力也强。文明实践载体,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它催发美德内涵,熏陶广大市民,让习惯助人者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也让互助机制拥有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必然包含精神上富裕。有人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用商业规则就能让社会精确运转,而经历过困难的人们,更懂得互助的可贵。于城市治理而言,文明实践载体的创新建设脚步不能停歇,提升城市温度不仅是“锦上添花”,也是关乎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课题;对每个人来说,选择做有态度的市民,共建有人情、有温度的城市,我们就能真正成为美好家园的建设者、评价者和受益者。
编辑: 魏晓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