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女生饮料中被他人投放不明物,投放者向警方承认其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该泡腾片系从网上购买。
之前有媒体报道,电商平台上的牛磺酸泡腾片宣传充斥着大量低俗色情的宣传内容。此事发生后,带有暗示性介绍的牛磺酸类产品已在多家电商平台下架,在售的“牛磺酸”大部分显示为能量补充型饮料。然而有媒体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商家仍在出售类似女性“迷药”产品,并强调产品无色无味,水溶性,“保密发货”,还建议“提前倒入酒水饮料中”使用。
那么,牛磺酸泡腾片到底是什么?在电商平台公开销售的多款牛磺酸泡腾片,注明的是“压片糖果”“固态运动饮料”“保健食品”等,并非药品。有医生称牛磺酸泡腾片包含牛磺酸、咖啡因、烟酰胺、肌醇、维生素B1B2等,有缓解疲劳、镇痛解热等作用,但并非催情药物。目前尚无研究表明牛磺酸类药物对性功能的提升或抑制有任何必然关系。那么,商家宣传的“其他”功效,显然属于虚假宣传。对此又该如何处理?
当然,无论牛磺酸泡腾片是否为催情药物,都不能掩盖投放者蓄意作恶的主观意图,况且,过量服用牛磺酸也可能会对人体神经中枢产生影响。如何惩处投放者,要等待法律的裁决。但目前来看,亟待权威部门对“牛磺酸到底是什么”给出明确答案,并对迷药“黑产”相关商家、电商平台施以重拳整治,以驱散公众心中的阴影和迷雾。
从这几年来屡有发生的迷奸案件中可以看到,网络买卖迷药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种类繁多,甚至有卖家号称“有一切你想要的”。诸如“听话水”“蓝精灵”等多种迷药,被伪装成香烟、糖果等多种形态,而这些迷药的成分、来源、禁忌不明,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多起利用迷药侵害女性权益案件中,几乎是唾手可得的网络购药环境显然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手”作用。
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网络售药的“宽松”:网上购买处方药,大多都可以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形下顺利购买。以此推之,各类迷药在网上畅通无阻,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针对网络管制类药品泛滥的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势在必行。不仅销售者本人要承担法律责任,相关网络平台同样要负连带责任。此外,还要对快递物流等相关环节加强查验审核,尽可能在各个环节堵住漏洞。只有对这类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才能真正震慑罪犯,让喝水不再变成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
(陈立民)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