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作家乔羽19日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5岁。这位被人誉为“词坛泰斗”的老人,生前写下过众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歌曲,其中的许多词句、意象和情愫,已经镌刻进几代人的记忆。送别乔羽先生之际,重提他的“高产”和“难产”,并不多余。
乔羽先生确实是一位高产词作家。他的高产,不光表现在作品数量众多,更表现为优秀之作不胜枚举。从为少年儿童所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到为银发一族创作的《夕阳红》;从为祖国而抒怀的《我的祖国》《爱我中华》,到传唱春晚舞台的《难忘今宵》《思念》;从当年火爆荧屏的《说聊斋》《牡丹之歌》,到现在依然回响耳畔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集高产量与高质量于一身,这样的作家、诗人,想不成为“泰斗”都难。
这么说,似乎创作优秀作品挺容易。其实不然!乔羽笔下的那些传世之作、经典名篇,或许有个别篇章属于“灵光一闪,挥笔而就”的情况,但据他和周围人的讲述,绝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在为电影《上甘岭》写歌时,他不愿落入俗套,结果生生把自己逼上另辟蹊径、难以落笔的“绝路”,直到有一天,在篮球场散步时遇雨,他有感于眼前一群少年在水沟里放草船的景象,于是挥笔写下“一条大河波浪宽”;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期间,乔羽苦思多日而不得片言,最后还是他和女友一起泛舟公园时,被一群孩子奋力划船的神态激发了灵感,于是当即泊舟靠岸、现场创作……“难产”,几乎是乔羽创作时的标配。
有人总结,乔羽的成功,来自于他永葆爱国之心、热情拥抱时代。这话没错,乔羽在歌词创作领域能取得同时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当然有赖于他站位高、格局大,但光有“站位”和“格局”还不足以成就一个杰出的作家,乔羽的成功还有赖于他始终与人民声息相通、与土地根脉相连。这背后,是一般人难以看见的艰辛付出和长期积累,是靠“坐办公室冥思苦想”所无法做到的。正如他本人所说,“没有真切体会是写不出好歌词的”。应对“难产”的不二法门,就是深入生活、走进人群,是用心体悟、厚积薄发。正因如此,他才能经常用最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大实话”,精确地表达时代之声、人民心声。你看,“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样精准有力、形象生动的句子至今还活跃在国际外交场合,而它的表达却是那么的口语化、百姓化。
作家路遥说过,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栖息在她的枝头上,我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为她歌唱。为了实践这个创作观、写出好作品,路遥一次次告别都市繁华,选择在偏远之地一“躲”就是数月甚至几年,专心致志地写作。今天人们仍然对他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津津乐道,但不要忘了,这些文字都是作家在怎样的环境和心态中写成的。对这些作家而言,“高产”也许只是表象,“难产”更有可能是他们必经的心路历程、创作过程。我们羡慕他们的“高产”,同样不该忽视他们的“难产”。
一个时代对杰出作家的最好纪念,是在传诵他们作品的同时,培育出更多优秀作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乔羽之后,理应涌现更多的“乔羽”。后来者当以前人为师,踩着巨匠的肩膀前行。勇于面对“难产”、矢志创造“高产”,就是前辈们为后来者做出的生动示范。
编辑: 胡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乔羽大师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