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首日,河北沧州献县第一中学高考考点外,一大早有家长牵着一匹马陪考,被认为是祝福孩子“马到成功”。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觉着这位家长用心良苦,蛮可爱;也有人觉得家长迷信,挺可笑。
高考考点外,芸芸众生相。看惯了“旗开得胜”,再碰上“马到成功”,人们难免会觉着有些新奇。至于说这位牵马陪考的家长是“可爱”还是“可笑”,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理解各种“高考习俗”背后的动因和逻辑,是不是包容相关人群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在的情绪和心愿。
两年前,亲戚家的孩子参加高考,孩子的妈妈早早、悄悄购置了两件“必备衣物”:一件是送考的旗袍,她自己穿;一件是给孩子买的某品牌运动鞋,LOGO像对号。没想到考前跟孩子沟通时,孩子不赞成,也不愿配合,理由是大家对考试“都要有平常心”。就因为这,家长的计划没有能够全部实施到位。尽管这样,我对他们俩的做法都报以理解。一个想表达良好祝愿,一个想保持独立姿态,谁说有啥不对呢?相互理解和尊重就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促成个体努力,更好地办成事情。有些人看到红色会受到激发,看到蓝色会变得安静,这就是心理暗示中的“颜色暗示”。不少送考家长和老师喜欢在高考日穿上红色衣服,不光是因为红色寓意喜庆,也因为红色能够给人以相应的心理暗示。这里面既有传统民俗的因素,也有心理学的作用。家长牵马送考,应当说也是要借此向考生传达积极的心理暗示、表达美好的祝愿,这跟其他家长的做法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理解是包容的前提,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做到包容。对于别人的选择和做法,不假思索给出一句“真可爱”或者“好可笑”的评价很简单,但也难免会显得浅了点。当你笑话家长们一身大红旗袍或者金黄马褂站在校门口送考,你真的理解他们内心的翻腾与指向吗?你如果只看到了“热闹”和“表演”,那就很难谈得上理解,也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判断。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河南郏县参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墓园”时,导游介绍,明清时期每逢科考前夕,当地主管教育的官员都会带领考生前来祭拜这三位文章大家,以求灵感和好运。你如果把类似这样的事情仅仅当作封建迷信甚至感到有些“晦气”,那也就很难理解传统文化中那些颇具仪式感的民俗活动为何会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理解和包容从来都是双向的。不是所有人都赞成,高考考点外成为一个轻度娱乐的“嘉年华”;也不是所有人都赞成,高考考点外应该像会场那样严肃、正规、安静。这中间确实需要“求同存异”。一方面,持有不同观点者(包括成年人与考生)应当相互理解和包容,努力做到“存异”;而在另一方面,大家也应当达成基本共识:不管你在高考考点外做什么,都不应当违背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不应当以“出格”的方式妨碍考试、影响考生,更不应当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对于各类高考新旧“习俗”,我们不妨都作如是观。
编辑: 袁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