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授予346家基层文化单位“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江苏13家单位被表彰,数量居全国前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着力增强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基层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文化满意度、获得感大幅提升。当前,农民、基层对于文化有哪些新要求、新期待?江苏又有哪些创新做法,更好地开展“双服务”?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种下文化,打造“不走的文化队伍”
此次受表彰的全省13家单位,围涵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基层文艺院团、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基层电影服务集体、基层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机构、农家书屋和基层图书发行单位等,他们将一台台演出送到田间地头,让一座座农家书屋遍布乡村,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我们就是江苏文艺界的一支‘乌兰牧骑’!”4月24日,剧团刚刚结束紧张的排练,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史国生告诉记者,该团原名为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升为“省字头”剧团才两年,“我们的根永远在基层、在农村。”
把最好的舞台剧目送给山乡农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省儿童艺术剧院常年以流动舞台为家,演员兼当搬运工,装台、拆台、道具设备搬运都是自己动手。在赶路途中,他们常常就着矿泉水啃块面包,就投入了下一场的装台演出。最拼的时候,他们一天移动巡回5个演出地点。近三年来,剧团演遍省内各城市以及上海、河北、吉林、湖北等全国各处,巡回演出精品儿童剧1000多场次。
《留守小孩》《田梦儿》《青铜葵花》……在各地农村偏远的校园里,多少回,满场的孩子们被感人的剧情感染,一个个泪流满面。演出结束了,孩子们仍然沉浸在剧情里久久不肯离散,簇拥着演员们依依不舍。
近年来,江苏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省市县各级文化文艺小分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送图书报刊、阅读推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两年来累计开展活动2.65万余场次,受惠群众近5000万人次。
提升文化软实力,江苏实施一系列精准帮扶、加强培育的“硬举措”。增强基层院团实力,完善“结对子、种文化”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设立13家“文艺志愿者乡村服务基地”,推出文艺志愿导师制度,聘请省内文艺名家担任基层文艺院团志愿服务导师,从创作、指挥、演唱到舞美设计等进行专业指导,增强基层院团的“内功”。
不仅“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近年来江苏实施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推选认定一批优秀群文品牌、群文团队和群文骨干。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大力培育乡村文化能人和群众文艺团队,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咚咚锵、咚咚锵!”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街上的锣鼓表演很常见。沙河镇文化站站长徐德亮告诉记者,文化站里建了大舞台,这些年村村组建锣鼓队,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培训,村民自发参与,举办锣鼓大赛,以鼓会友,好不热闹。除了锣鼓,还一起练太极拳、八段锦、二胡,组织旗袍秀,全镇共有农村戏曲艺团、舞蹈队等50多支,“我们这里的文艺爱好者可多了!”徐德亮自豪地说。
文化可以“娱人”,更能“育人”。沙河镇借助传统集市,组建“大集书场”文艺团队,汇集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将琴书说唱和街头自发的文艺演出相组合。在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百年庆祝系列活动中,“大集书场”文艺团队编排说唱段子,宣讲本地的红色革命故事、英雄人物,“身边人说身边事”,百姓听得有津津有味。
创新赋能,营造文化空间新想象
如今的“农家书屋”,不再是乡间地头充满“农味”的场所,而是有了崭新的模样: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怀仁社区农家书屋,是一家“24小时书房”,位于镇上热闹的街道上,现代化的审美设计,让人误以为是一家咖啡店。红色阅读专区、影视观看区、小型研讨交流区、成人阅览区、亲子阅览区、报纸期刊阅览区、朗读亭等几大功能区井然有序。
这座按照“城市书房”标准打造的“农家书屋”,去年曾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成了周边老百姓的新晋打卡地。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有了新需求。”东港镇文教科科长杜飞义告诉记者,怀仁社区是个纯农民安置社区,这座农家书屋在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到便民——坐落于一家安置小区东北角,附近1.5万余名居民和4所学校,都在书屋10分钟步行圈内。书屋由“政府建设维护,部门把控监督,第三方运营管理,社区自组织补充”,更新了人们对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概念。
共享共建,让书屋的“客人”变成了“主人”。怀仁社区农家书屋负责人周品伶介绍,图书的更新采购由读者决定,读者点单,政府买单。另外,书屋还引入志愿服务力量,比如“三善”公益绘本妈妈社,引来了附近热心妈妈30多名,常年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很多群众吃过晚饭,散散步就走过来,习惯了看看书再回家。”
让“书香江苏”蔚然成风,离不开许多一线的基层图书馆。打通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盐城市大丰区图书馆将“阵地”向下延伸——1个中心馆、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5个分馆、14个阅读新空间、22个便民服务设施、15个流通服务点、54个社区图书室、231个农家书屋……由“一座”变成“一群”, 打通图书馆“有形的墙”,书香弥漫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荷兰花海是大丰当地的知名旅游景点,大丰区图书馆主动与景区联系,在这里设立了阅读点,提供当年张謇在大丰“废灶兴垦”、邀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的有关书籍及资料,观众可一边赏花旅游,一边享受书香带来的愉悦。
农民最需要看哪些书?作为江苏“全民阅读推广人”,大丰区图书馆馆长沙广萍告诉记者,针对沿海几个镇村大面积对虾养殖需求,馆里专门组织一批养殖书籍,赠送400多份养殖图书资料,为36名养殖专业户提供培训。恒北村是优质早熟梨基地,大丰区图书馆搜集了一批有关梨树栽培的技术书籍,为村里送来相关的农科资料,还与区农科站联系,为科技帮扶恒北村搭桥牵线。
如今,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设施覆盖率达到98%以上,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用心用情,文化服务精准“投递”
优秀文艺成果共享工程、万场文化活动进农村、江苏农民读书节暨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春风行动、新时代电影“五进”工程、“百片千村万场”公益电影展映活动、“四史”教育电影课……近年来,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在江苏遍地开花,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彰显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的优质文化产品。
江苏新希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立足为全省农民、基层群众开展电影服务。在去年的庆祝建党百年•江苏省“百片千村万场”公益电影展映活动中,全省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者深入乡村,放映62000多场,观影人数超600万人次。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放映员卢峻长说,支撑自己干好这一行的动力很简单:“观众喜欢,他们在等着呢!”
文化娱乐方式日趋多元,乡村公益电影怎么更好地留住观众?“跟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电影不同,现在我们也在不断转型升级,跟上观众需求。”新希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大片、新片进入了乡村。省里出台了《江苏省农村电影放映质量标准》,推动标准化放映,对银幕大小、亮度等有了新规定,观众的视觉享受也在提档升级。鼓励“室外转室内”,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群众再也不怕天寒风雨,观影条件更好了。此外,现在的公益电影放映还与文化夜市、纳凉晚会相结合,探索融合新路。
精准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江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询”长效机制,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5级的“江苏省戏曲进乡村服务管理系统”,提供演出团队入驻、乡镇(村)在线点单、成果上报评价等服务,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送戏”,进一步提高文化供给精准度。
一系列的好政策,为传播文化好声音“保驾护航”。近年来,江苏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江苏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制定《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江苏智慧广电建设行动计划》《江苏省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出《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年—2020年)》等文件,切实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组织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奋进新征程,江苏基层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正积极投身基层、服务群众,让文化像阳光与清风一样,播洒向江苏大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