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又是一年重阳至。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社会,预计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占比将超过20%。
当人生进入下半场,怎样才能活出精彩?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已不能满足内心需求,他们渴望重燃梦想,延续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广袤的社会舞台上继续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期的人文周刊对话了几位“积极老龄”者,他们以自身的努力和进取精神,诠释着积极健康的老龄观,反映出中国银发一族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转变。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每个老年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唐江澎 60岁
重返大学,用学习来抵抗衰老
今年6月,“网红”校长唐江澎退休了。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2021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时任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发表的教育观全网刷屏,引发无数共鸣,让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聚光灯下的人物。
退休后,很多民办学校抛来橄榄枝,唐江澎一一婉言谢绝。原来的学校请他担任省锡中集团总校长,但因为新的学校尚未建成,于是,趁着这几年的空档期,唐江澎选择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该校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以一名“大学新生”的身份回归校园,实现心中深藏多年的梦想。
“选择来这里,是为了弥补我一生的遗憾——读大学。”唐江澎说,自己能在这个年纪重返校园,是命运给予的一份珍贵馈赠。读书的时候,唐江澎一直成绩优异,在县里出类拔萃。然而,因为身患小儿麻痹症,最终和大学失之交臂,这成为了他内心永远的遗憾。
在香港中文大学,唐江澎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学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清晨六点半,他准时起床,与学生们一起手捧餐盘在食堂排队就餐,然后去研究所上班。校园里有家别有风情的内山书店,唐江澎特别喜欢泡在里面,享受阅读的幸福。他偏爱文史哲类的课程,因此选修了西方宗教史、中外历史典籍几门感兴趣的课。有时候他也会像普通学生一样去“蹭”公开课,满足自己对音乐和艺术的“情有独钟”。此外,他还报了日语班,希望把40年前学的日语重新捡起来。
对唐江澎来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抱变化、转换身份的历程。这样的生活,既是过去的延续,也开启了未来更多可能。“希望在退休五至十年里做点事情,尝试一种新的人生体验,过一个更为丰满的老年生活。”他笑言,这次在校园里不交作业,不考试,不拿文凭,以一名基础教育者的身份去感受、体验、理解大学,真正地享受一种无负担学习的快乐。
6月下旬,唐江澎最后一次以校长身份出席了省锡中的高三毕业典礼,站在台上的他,做了正式的告别演说。他向毕业生推荐了三本书: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钱穆的《人生十论》,还有徐扬生的《摆渡人》。“高中最重要的使命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我希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继续对人生有一些哲学思考。这三本书都是在谈论——什么是人的幸福。”
阅读一直在唐江澎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曾要求省锡中的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阅读量不少于600万字,“平均每天下来,也就是每天保证15分钟阅读,每年至少读10本书,每本书20万字”。退休之后,唐江澎也拥有了更多的阅读时光。“阅读对我而言,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般习以为常。我们的生命需要滋养,精神也需要交流和对话,可以说,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唐江澎提出的“四个者”的教育理念,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学校塑造的一位毕业生的理想形象,我们希望学生将来要成这样的人,并且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在他看来,“四个者”其实是实现了人在“四个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精神高贵的人、一个智慧卓越的人、一个充满情趣的人。这其实就是与我们教育方针中所提到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相互印证。”他希望引导学生和家长在关注分数之外,还要注重身体锻炼、道德教育、美感教育等“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重要方面。
走红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争议,唐江澎也不例外。有人说那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却忽视了考试的现实压力。他对此并不认同,他常引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任何教育的改革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妥协以达到某种平衡的结果。”“生活中充满着很多矛盾,教育也是如此,一直是在牵拉撕扯,我们需要消弭对立思维,努力实现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要在分数的压力之下,为孩子尽力撑出一些‘人’的成长空间。”
唐江澎坚持认为,“多考一分,干掉一操场”,是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念。“我们承认成绩的重要性,但并非惨烈到这种地步,不要把教育竞争扩大化和惨烈化,人生是一场长跑,如果我们一味地叫喊着‘冲冲冲’,而忽视了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孩子们真的就能如你所愿,坚持跑到最后吗?”
在唐江澎看来,“四个者”不光适合学生,对所有人而言都有意义。而步入老年的他,选择重返大学学习,更是成为了“终身学习者”的典范。“过去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我恰恰认为要‘学到老活到老’,因为身处当下社会,如果你不坚持‘学到老’,就很难体面地‘活到老’。”前段时间,他拜访了一位91岁的老画家,老人虽已至耄耋之年,但依旧思维敏捷、健步如飞,甚至可以熟悉操作手机下单购买画画所需的颜料和画布。这让唐江澎感触颇深,他认为,这正是学习的力量所在。
“学习是最好的抗衰老的方法。”唐江澎说,当下老年大学的“一位难求”,是中国老年人精神面貌转变的重要体现。“如果中国所有的老人都行动起来,加入到终身学习的行列,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幅美好图景。”
“60岁,65岁、70岁,每一个阶段,我都将有一个五年规划。”对唐江澎而言,生命不息,人心不老,而他将永远在路上……
谢勤国 78岁
与古城一起,永葆青春
无论走到哪里,谢勤国身边总是带着一本卷了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跑过的古宅老巷,留下了数百条文保信息。
今年78岁的谢勤国,是苏州文物保护志愿者中的一员,编号001。而这个号码,象征着他在苏州文保志愿者队伍中“元老级”的地位。
这个成立于2011年的志愿者服务队,是苏州市唯一一家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每个周末,谢勤国都会和队友们相约,穿梭在苏州古城的寻常巷陌,在历史的尘埃中打捞城市记忆,用照片、文字、视频,记录下大量老建筑、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的沧桑印记,为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极为珍贵的线索。
“苏州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数不尽的文物古迹散落其间。而我是一名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守护,将苏州的历史文化得以留存。”说起自己的工作,谢勤国一脸自豪。
谢勤国与“文保”之间,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缘分。退休前,他在苏州北塔公园(后改为北塔报恩寺)负责园林绿化工作。1977年的某一天,他和同事在苏州虎丘给草木浇水时,无意间发现虎丘塔东北角墙体水泥层大块脱落,还伴有很长的裂纹。“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塔的倾斜度发生了变化。”谢勤国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报告。经过专业人员测量,虎丘塔倾斜果然有加剧趋势,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随后,苏州市专门成立修塔工程指挥部,研究确定了维修方案,并在上世纪80年代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最终使得塔体得以稳定,倾斜和沉降的变化也都降到了最小的范围。
这段经历让谢勤国深深体会到了一个普通文物守护者的价值。2006年,退休后的谢勤国加入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和其他热爱文化遗产的志愿者一起,为苏州的历史文物“保驾护航”。
探寻一座城市的“宝藏”,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谢勤国常说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却一点也不服老,每周和队员们奔走在苏州的各个角落,漫步古巷石桥,寻觅历史庙宇,走入文化街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活动都是出于公益之心,甚至连路费都是自掏腰包。2013年,谢勤国和队友们迎来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的首次复查,秉持着不漏一座古建、一处古迹的原则,他们每天风雨无阻在苏州城内奔走,对文物进行地毯式的复查。经过100多天的不懈努力,最终圆满完成了对700多个记录点的复查任务。
文保志愿者,可以说是文物保护部门的“眼睛”。当文物出现漏水、坍塌、倾斜等情况时,志愿者通过信息上报,帮助文物保护部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并采取抢救措施。2014年的一次“扫街”过程中,谢勤国发现,苏州平江路悬桥巷41号的丁氏济阳义庄前的一块控保建筑指示牌,标注的建筑年代是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是没有这种拱圈的,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学习到了外国的建筑风格,才引入到了中国。”根据建筑物的风格,谢勤国查阅大量史料,最终得出结论,这处宅子应该是一栋民国建筑,于是,他将这一发现上报给文物部门,修正了这个错误的标注。
还有一次,在苏州地铁四号线施工过程中,谢勤国意识到施工地点距离北寺塔太近,打地基的震动可能对文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将施工地点拉远一些,尽可能减少对文物的伤害。谢老明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给居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岁月的变迁中,老城的历史文化会被人们悄然遗忘。他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城市的发展与珍贵的文物“和谐共生”。
尽管年近八旬,但每一位见过谢勤国的人,都由衷地佩服他充沛的精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简单洗漱,吃完早饭后,谢老便会端坐在书桌前,“雷打不动”地阅读三个小时。在谢勤国的家里,藏书超过五千册,而每一本书中的内容,他都能如数家珍,其广博的知识储备量,就连自己上大学的孙女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孙女常常赞叹:“爷爷真是什么都知道,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够提供准确而详尽的解答。”
因为爱好文史,谢勤国还利用业余时间编纂《石湖志》等多部志书,与专家学者合作编写《姑苏老街巷》《苏州的桥》《姑苏名宅》等与苏州文史息息相关的书籍,已经累计编纂和创作250万字,为古城保护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2018年开始,谢勤国每周还在老年大学开设课程,宣传苏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谢勤国用一首诗句形容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他说,人老心不能老,每一个老年人都应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对于他而言,文物保护就是他的情感所系。“文化遗产承载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不仅属于我们这代人,更属于子孙万代。保护和传承好他们,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胜 63岁
动起来,就是少年
63岁,展现给外界的应该是怎样一种形象?
肌肉块挺阔硬实、鲨鱼线流畅霸气、精神气充沛饱满……杭州亚运会期间,身处618公里外的徐州人刘胜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场外选手”,以短视频平台为主场,分享了自己的“举铁”日常,视频中的他所展现出的健康壮硕的身姿,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年龄的认知,引发了网友们的集体惊叹——
“天啦,真的是逆龄生长啊!”
“太励志了,年轻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在这个年纪却做到了。”
“最潮刘老头”,是刘胜给自己取的网名。2018年11月6日,刘胜在快手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动态,“只怕心老,不怕路长,或者一定要有快乐有梦想”,并配上了一个干杯的表情。自2017年起,他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健身的点滴日常,从徐州当地小有名气的健身达人,一跃成为走红网络的健身博主。
健美、游泳、拳击……视频里,刘胜以各式运动展示着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所不能。他常常以运动背心出镜,娴熟地玩转各类健身器械。有时,他会扮演起西装革履、墨镜傍身的商务人士,打卡街头巷尾;有时,他又是意气风发的“机车少年”,戴上头盔,拉起油门,和青春赛跑;有时,他又会将生活的烟火气融入镜头,做家务、接孙女、干农活等等,样样不落。
惊艳登场的背后,是刘胜47年来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他告诉记者,15岁读初中时,身材单薄瘦小的他常常受到同学欺负,他便趁着课余时间来到操场,每天练习单双杠。“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从前结实许多。”渐渐地,刘胜爱上了健身,整个人也变得阳光自信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专业的健身器材尚未走入千家万户,刘胜只能和大院里的小伙伴自制起花样繁多的健身工具——他去附近的工厂找来废旧的齿轮片和石头,把它们穿在棍子上,做成可以调节重量的杠铃;把木棍吊在门框上,用作练习引体向上;只要身边有合适的重物,他都会随手拎起练练肌肉。
高中毕业后,刘胜被分配到徐州肉联厂,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如何用劳动来填饱肚子,但刘胜却对体育运动更加痴迷。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时,刘胜已经迎着朝阳奔跑在徐州的街头。中午在厂里吃完饭,他还会和同事约在一起在空地上练习格斗。逐渐提升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更是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摘得徐州市的游泳比赛的桂冠,还曾获得江苏省健美比赛60公斤组的冠军。
上世纪90年代,肉联厂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渐消失,下岗后的刘胜只能四处打零工:木工、电工、水暖……生活的忙碌与奔波也并未磨灭他对健身的热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已近不惑之年的刘胜来到了健身房。“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健身热潮,各个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经常去锻炼,健身房的老板看我练得不错,就把我留下来当教练。”
“锻炼是每一天的事,热爱是一辈子的事,能够把爱好变为事业,我真的感到无比幸福。”面对店里的顾客,刘胜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汗水不会辜负你,所有看起来的幸运,其实都源自坚持不懈的努力。”
十几年的教练生涯里,刘胜遇见过许多中途放弃的年轻健身者们,他经常会在粉丝群里鼓励大家坚持下去。“有些事情是我们一定要做的,就是打败懒惰的自己。”他以一个俄式挺身俯卧撑为例,当时60岁的他一练便是一年,终于高标准完成。去年,他更是挑战完成了难度极高的倒立俯卧撑。刘胜说:“有的目标本来很遥远,你努力争取,它就会离你越来越近。我年纪这么大了还在坚持,他们就更没有理由放弃了。”
在老刘的带动之下,身边的众多好友也加入了健身的队伍,聂海滨就是其中之一。老聂坦言,自己一直很佩服刘胜的坚持和毅力。“他一周至少要去五次健身房,每次锻炼一个小时,锻炼完之后就去旁边的云龙湖游泳。而且老刘生活上自律,饮食上管得住嘴,绝不碰高糖、高脂肪类的食物。”
2018年,受品牌方邀请,刘胜出现在了米兰时装周,一登台便成为全场焦点。八块腹肌、人鱼线……这个“潮老头”用完美的身材展示了中国男性的个性与魅力,引起一片惊叹。“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打破人们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也能将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带向国际舞台。”
“年龄从来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来为难自己。”“最潮刘老头”刘胜希望,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他能将自己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身边人,呼吁更多老年人加入健身行列,一起寻回属于自己的“鲜衣怒马少年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实习生 刘雨辰
编辑: 杨民仆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