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日前举办的第九次会议上,“贵州省水书文献”“南通大生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4项文献档案成功入选该名录。其中“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与“南通大生档案”都是“世界记忆”中的江苏记忆。
南通大生档案,是南通市档案馆镇馆之宝。本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这段档案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南通大生纱厂从筹办、集股到开车、盈利,直到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的全过程。这是近代史中较为完整的一段档案,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翔实史料。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记录了一个怎样的大生纱厂?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近万卷档案,为大生纱厂留下记忆
大生纱厂是清末创办的著名私营棉纺织企业,是中国乃至东亚棉纺业萌芽期的龙头企业,由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于1895年创建。
本次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共205卷,形成于1896年至1907年,主要包括大生纱厂以股份制方式运行的文献,如集股章程、股票、股东名册、厂约、股东会议事录、账略等;大生纱厂建造厂房、引入英国纺纱机器、聘请英国工程师、购买日本物料等文献;大生纱厂设立驻沪事务所,并开展集资、收集市场行情、与江海关联络等文献;大生纱厂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注册、商标注册、收储棉花、售卖棉纱、与中外银行及钱庄资金往来、聘请法律顾问等文献;大生纱厂设立崇明分厂形成的集股收据、股东名册、规章、股票等文献;大生纱厂经营上海至南通之间航运线路、南通天生港自开商埠等文献;大生纱厂捐资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震旦学院、江苏省教育会等教育机构和南通新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的文献。早在2002年,这批档案就被国家档案局列为“首批世界记忆中国档案名录”。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介绍,“大生档案”其实远不止于此,南通市档案馆珍藏着的大生档案就有近万卷,创办初期的档案则是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拟在通州城西唐家闸地方水口近便之处,建立机厂,拟名大生。”这是1896年1月22日一封由6名董事联名的《遵办通海纱丝厂禀》,呈递给南洋大臣张之洞,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大生纱厂文件。其中提到: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周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彰显了他心系民生的人文情怀。张謇将大生纱厂选址在当时尚为郊外野渡的唐家闸,体现了他超前的战略眼光。从此,长江边,运河畔,一个近代工业重镇迅速崛起。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之所以珍贵,在于它首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张謇的身份由士绅转变为企业家,实际上也是社会风气变革的缩影。其次,这一系列档案,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从档案可以看出,大生纱厂当时生产不仅是为了追逐利润,也是承担社会责任。”朱江表示。
从一人到一所,档案这样留存
“大生档案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与张謇的档案意识分不开。”朱江说。
张謇年轻时,曾先后在原通州知州、后调任江宁发审局的孙云锦,以及淮军名将吴长庆处当过幕僚。幕僚相当于私人秘书,也是兼职的管理档案员,因此深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筹建大生纱厂之初,张謇就明确了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在大生纱厂1897年起草,1899年定稿的《厂约》中,明确由银钱总账房负责档案管理,可以说,大生纱厂从筹备之始就重视档案的积累和保存。
大生档案得以留存至今,还离不开“大生沪所”这一机构。大生沪所是大生纱厂驻沪办事机构的统称,负责大生纱厂资金的筹措、置办机器等工作。大生沪所参与了大生纱厂的筹备过程,因此保存了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随着张謇所创事业的逐步推进,大生沪所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最终成为整个大生系统的管理中心。
“1918年,大生沪所在上海九江路自建的四层大楼南通大厦办公。1930年,这个楼卖掉了,大生沪所搬到了南京路的保安坊,这个地方相对比较安全,工作人员也有档案意识,才使得当年的档案一直被保存下来。”朱江介绍,1953年,大生沪所撤销,这批档案运回南通并留存至今。
在“世界记忆”中以飨后世
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的股票,是中国近代企业最早的股票之一;1903年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源头之一;1905年创办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之一;1905年设立的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大生纱厂档案记录下的,不仅是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发展进程,更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探索史、奋斗史。
1962年3月,大生档案移交给南通市档案馆。1980年代对外开放利用。通过几代人的接力保护,如今,大生档案已全部数字化,并向全社会开放,由企业的资产转化为社会的共同记忆,成为研究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南通近代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依据。
“南通大生档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通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我认为这一批档案反映的以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能够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共同记忆,这也是中华文明走出去非常重要的部分。大生档案本身,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朱江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于锋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