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巨大的圆盘立于中央,时而是畜牧场,时而是码头,时而是荒郊野岭,时空的不停转换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7 月 7 日、8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演出的话剧《西迁》在荔枝大剧院成功首演,这场特殊的“动物西迁”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宏阔的家国情怀,小人物的伟大心灵,都通过动物这个柔软的“着陆点”,直击观众内心。散场后,人们仍不愿离去,用持续的掌声送去对历史、对艺术的尊重和敬意。
话剧《西迁》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的国脉和赓续发展,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被迫踏上了自南京西迁重庆的漫漫征途。可农学院成贤畜牧场里圈养的几百只各类动物的去留,让负责人王英郁陷入了两难。既不能留给日本人,又不忍宰杀,王英郁最终决定带着全部动物奔赴重庆,开始一场史无前例的另类 “西迁”。
“西迁是一个非常复杂,涵盖了数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层面的工程,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搬迁’,而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绝不屈服、向死而生的心灵史、正气歌。”省演艺集团话剧院院长解涛说。
《西迁》汇聚了国内一流主创阵容,由林蔚然、王人凡担任编剧,李伯男执导,桑琦担任舞美设计,省演艺集团话剧院老中青三代同台演绎。
剧中,饲养员、兽医、军人、学生、教授等一群小人物,克服万难,历时两年才完成了这场旷世骇俗的“动物长征”。“之所以把这段历史搬上舞台,是因为它极具故事性、传奇性,是一次壮举,同时又鲜为人知,我们希望用戏剧的方式去展现这群人的精神特质,体现他们的生命价值、生命抉择和生命情感。”导演李伯男说,眺望历史,用感人的故事回望昨天,会给今天的观众带来无尽的思索和力量。
《西迁》是一部群像戏,剧中不论是王英郁、欧阳白这样的主角,还是曹大威、小川子这样的配角,都是这场“西迁”中的 “ 齿轮 ”,不可或缺。
王英郁是原国立中央大学成贤畜牧场的厂长,也是这场“西迁”的组织者。王英郁的扮演者杜春说:“在排练的半年里,我一直会问自己,如果我是王英郁,我会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至今不敢给自己一个答案,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西迁》展现的是一群人和动物的长征,这么多人、这么多动物,这样的一个行路题材,如何在舞台方寸之间,将那段恢宏的历史展现出来?
李伯南介绍,整部剧从两年前开始创排,经历了漫长的打磨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他 “几近崩溃”。通过专门的制作团队历时一年的研发,反复研究,反复打样,不断训练如何操控偶,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成果。
“动物”们是如何在舞台上演出的?
李伯男说,本剧最大的难度在于台上演出的既有人又有动物。为此,他们请了专业的木偶老师对演员进行指导,因而观众可以在台上看到人扮演的小动物、人操控的小动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怎么和木偶“搭戏”?这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剧中欧阳白是一名兽医,有很多戏份要和动物打交道,这在话剧舞台上并不常见。“木偶老师会告诉我人应该怎样去和偶交流,其实把它看作一个人去沟通,就水到渠成了。”欧阳白扮演者,江苏省话剧院演员姜蕾说,该剧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情怀,一群普通人,做了一件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
据悉,该剧将在7月中下旬走进安徽、河南、湖北、重庆等地开启巡演,重走“西迁路”,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 周娴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