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老城厢的诸多弄堂小巷里,靠近南门运河畔的“水曲巷”,可谓名字最美、最有诗意,总让人不由自主往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处遐想。但真实的水曲巷并不浪漫,反而承载着凝重的历史,见证了悲壮的绝唱。
江南大学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明朝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住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高攀龙出生在水曲巷,高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书香门第,祖父高敬成、叔祖高静逸、父亲高继成都是读书人。
高攀龙在私塾完成了早年教育,他没有辜负家人“攀龙”的愿望,万历十七年(1589),27岁时就高中进士。但因恰遇父亲去世,高攀龙只得在家守丧三年,再返官场时只做了一个八品小官——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高攀龙又因参与上疏弹劾首辅王锡爵,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官越做越小,离家越来越远,一年后高攀龙毅然辞官。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高攀龙回到家乡,他的故居在水曲巷,但因他一生爱水乐水,喜欢逐水而居,便在蠡湖边的鱼池头围筑了一条曲堤,曲堤之外是蠡湖,曲堤之内构筑了一座雅观的水居,也叫读书处。
据明代王永积的《锡山景物略》中记载,高子水居“室筑水中,堤环水外,湖又环堤外,小桥通焉……有一小楼,名可楼。堤前筑一石台,象圆,名月坡。”如今,在高子水居,可楼、月坡两处景观都得以复原。
据庄若江介绍,辞官归里的高攀龙,年纪不过30多岁,正是精力旺盛之壮年。和同样官运坎坷、被贬回乡的顾宪成一拍即合,联手复建了宋代杨时所建的东林书院,于1604年开始设坛讲学,天下学子闻风而至,研讨经学,清议天下,热闹了很多年。谁知命运陡转,高攀龙在天启元年(1621)重获启用,这次做的官大了一些,三年中他历任光禄寺丞、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又从刑部右侍郎迁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的两个职位在明朝都是三品。
但好景不长,高攀龙很快陷入官场斗争。天启六年(1626),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诬陷高攀龙等人贪污,阉党魏忠贤借机清除异己,大肆搜捕杀害东林党人。位于无锡东门的东林书院也遭拆毁。是年三月十四日,高攀龙得知阉党特务已赶来无锡抓人,自度厄运难免,连夜急书了《遗哀》《别友柬》,置于案头。凌晨时分,高攀龙赴后园投池以终,时年64岁。崇祯初年,高攀龙获得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高攀龙去世后,家室被毁,其宅基不久即转售陈姓。清顺治十七年(1660),其侄高世泰将原宅赎回,康熙五年(1666),高世泰在高攀龙投水捐躯园池处葺屋三楹,名日“止水祠”,成为县城中祭祀高攀龙专祠。雍正十一年(1733),无锡地方官府勒石祠右,公布保护措施。乾隆五十四年(1789),地方官府再次勘定池界,并颁布永禁告示,对止水遗址加以保护。解放前夕,止水池、祠均告荒废,无人问津。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遗址,于南门水曲巷高宅后园旧址处,恢复原状,并植种花木,使旧地园池再现一泓清流。同时,由高氏裔族高运昌请郭沫若亲笔题写了“高子止水”四字,并刻石嵌置于水池岸边。1960年,现代杂文家、诗人邓拓亲访无锡瞻仰东林旧迹,撰有《访高子止水》诗一首,日:“力抗权奸志不移,东林一代好儿男。攀友风节扬千古,字字痛心绝命辞。”后来又遭受破坏。1978年,原池遗址经重新清理整修,恢复昔日旧貌,水池砌有湖石假山石台,绿树成荫,花木掩映,清池一泓,倍显生机。
后来,曲水巷靠近中山路的地方拆建为江南中学,连同“高子止水”在内的高氏故居成了学校的后花园。
2013年,江南中学迁走了,水曲巷又恢复了安静,与中山路的喧嚣和南长街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典型的传统江南小巷,老户还在,家家门口的土地和盆盆罐罐都种长满花木绿植,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春天有广玉兰、茶花,初秋有细碎幽香的桂花,深秋有花团簇簇的金菊,到了冬季,腊梅暗香浮动,小巷人家的竹竿上晾满了雪里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