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203期)
【繁花】
【新潮】
穿越烽火,在文艺作品中感受“新华精神”
一部话剧
《新华方面军》:百年党史的新闻叙事,嘹亮动人
在新华日报走过的85载岁月中,一段“新华方面军”的独家报史在戏剧舞台缓缓打开。百年党史的新闻叙事,嘹亮动人……
2022年2月25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话剧《新华方面军》,在江苏大剧院首次亮相,以诗意的笔触、巧妙的构思、丰满的形象,让观众以报史学党史,重温党的初心使命。
毛主席曾经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点明了《新华日报》的独一无二。立在舞台上的这一部《新华方面军》也让人眼前一亮:手摇印刷机、带有《新华日报》烙印的铅板以及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重现;“新升隆”号遇袭、《新华日报》移渝出版、“抢米事件”、“皖南事变”、《屈原》公演、《新华日报》撤离等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接踵而至;“本报深愿与读者诸君及全国同胞共举坚持抗战之旗帜,在战争的洪流中,树立起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根基”的发刊词在剧院上空回荡……
“以一张报纸为题材,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奖导演李伯男看来,新华日报用笔和镜头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史,自身也成为这部历史的一部分。将新华日报搬上舞台,不仅是对报史、党史的一次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也为新时代文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在不断对焦新华日报的过程中,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主创人员,都和新华日报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被风云跌宕之中新华报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所感染。新闻人、文化人的人生抉择、精神高度,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温度,这也是创排该剧的价值所在!”
《新华方面军》以1938年至1947年《新华日报》之诞生成长为背景,以新华报人在时代风潮中的奔腾聚散为主线,以部分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为脉络、载体,结构全剧、贯连今昔,完成对新华方面军的绘写与礼赞,呈现了一台具有史诗气质的舞台作品。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创作!”回溯整部剧的创作历程,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坦言,《新华方面军》文本创作难度极大,但题材的意义重大让她最终接受挑战。在写作过程中,她常常被自己笔下的“新华人”在烽火中的坚忍、勇毅、坦率、可爱所感动。
在《新华方面军》中观众看到,被称为“《新华日报》创始天团”的六位重要人物——周恩来、潘梓年、华岗、熊瑾玎、吴克坚、何云一一“登”上舞台,但话剧的真正主角却是秦一江、杨子斋、于锦如、梅容这四个虚构的年轻人。对于这样的选择和取舍,罗周表示,在创作之初,她也曾考虑围绕《新华日报》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灵魂人物周恩来展开办报故事,或者以新华日报时任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和吴克坚为第一主人公来写,但在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卷帙浩繁的历史材料,翻遍了9年间的3231张《新华日报》后,她决定将舞台的空间留给报人群像的塑造,将“小人物”的生命滴水抛入时代的巨浪,看他们怎么跌宕起伏、怎么坚持呐喊、怎么奔腾入海,在浩荡的乱世中,以极平凡极渺小的生命,绽放令人动容的光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虚构人物,但四位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原型支撑,他们又分别是《新华日报》编辑室主任、采访部记者、经理部及校对部职员,基本涵盖了报纸工作的主要方面。
2022年11月5日,《新华方面军》登上更大舞台,在2022紫金文化艺术节上,该剧收获了百万线上观看人次,得到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评为2022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该剧主演隋剑超获得“优秀表演奖”。
“江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斗争年代,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撰文称,《新华方面军》是一部诚意和创意俱佳的作品,以大量真实的细节,展现了《新华日报》“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在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王飏看来,在1938—1947年新华报社经历多次搬迁,遭遇日帝轰炸和国内战争,在繁复浩瀚的历史事件之中,要演绎它的发展变迁,并在短短的两小时演出中充分展现出来并非易事,话剧以老报人口述历史的方式代入剧情、抓住典型事件、穿插感情副线、诗意呈现等艺术手法,再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
话剧《新华方面军》不仅是一代代报人新闻理想的传承,也是当下的青年观众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次对话。“期待这部剧能够不断打磨,走到更多、更大的舞台,让今天年轻的观众,通过报人这一独特的视角,触摸历史的厚度,体会红色的热度,感悟文艺的温度!”李伯男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一本连环画
《雾都报童》:我们是“新华军”的小兵
连环画《雾都报童》,是我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也让我对《新华日报》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85周年的纪念日,谈到“新华小报童”,南京藏书爱好者周冰的话匣子打开了,他收集的与“新华小报童”有关的连环画、图画书多达七八种,在泛黄的纸张中,这位“70后”藏书爱好者内心藏着一份深深的“新华情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系列讲述“新华报童”的文艺作品成为无数中国人的集体记忆。1977年10月,作家陆扬烈和冰夫创作的小说《雾都报童》定稿。次年3月,《雾都报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78年9月,邵冲飞、朱漪等创作的六幕儿童剧《报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人民美术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相继推出同名连环画《雾都报童》,由马振声、朱理存、胡博综等名画家创作,产生广泛影响。1978年3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儿童剧《报童》。1979年,儿童剧《报童》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报童》,由钱江、赵元联合指导,在片中扮演周恩来的是著名特型演员王铁成。
当年,江苏著名连环画家胡博综,为创作《雾都报童》专程赴重庆采风一个多月,了解当地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那时,胡博综坐在重庆的街头写生,从清晨画到天黑,沉浸在绘画中的他从没觉得辛苦。他创作的《雾都报童》,每一个场景、实物都来源于真实生活,每一个人物都有据可查、有典可考。
因为收藏“新华小报童”连环画,周冰对《新华日报》的历史进行过追寻。上世纪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为了冲破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封锁,建立了一支报童队伍。孩子们的任务是送报、卖报、发展订户。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清晨,报童们头顶烈日或风雨,走街串巷,冲破特务的阻挠,将《新华日报》送到人们手中。《新华日报》还是一所革命大学校,孩子们在这里的生活受到悉心照料,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学到了革命的道理,成长为“新华方面军”的小尖兵。
在连环画中,“雾都报童”故事高潮是周恩来同志带领报社全体人员和小报童们,冲破封锁,上街散发报纸。这也是有史实可依据。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同志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发动皖南事变的暴行。当天一大早,很多售卖《新华日报》的报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周恩来听说后,亲自到警备司令部交涉放人,并要回被扣的报纸。在回去的路上,周恩来亲手将当天的《新华日报》散发给了路边行人,向人们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
周冰将自己收集的各种《雾都报童》的连环画、图画书视为传家宝,不但自己经常翻看,还常常与年轻人一起分享这份红色记忆。不久前一次社区活动中,他就给孩子们带去了多种版本的连环画《雾都报童》,一起翻看这些或黑白或彩色的图画,周冰将以罗川儿、石雷、草莽、腊月为代表的报童故事娓娓道来。
连环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报童们自豪地说:“我们新华报馆就是一支‘新华军’,我们是一个小兵!”周恩来勉励孩子们:“要记住,我们的武器就是《新华日报》,多发行一份,就是多一发射向敌人的子弹!”
“让孩子知道‘雾都报童’,不单单是在宣讲《新华日报》的光荣历史,更是用报童们的经历告诉下一代,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谋幸福。”周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一部电影
因为电影《报童》,她走进了新华日报历史
1978年3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了儿童剧《报童》,轰动一时。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报童》改编为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很多人通过这部电影,记住了石雷、草莽、腊月等一群勇敢的新华小报童的名字,他们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怀下,在新华日报的培养下,突破敌人重重封锁,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而影片中的小报童腊月的扮演者,正是南京籍演员薛白。
1977年,14岁的薛白从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儿童剧演员班,当时班里都是一群十多岁稚气未脱的孩子,同班的同学还有蔡国庆、许亚军等。
上中戏的第一学期,班里老师便找到薛白,说电影《报童》正在寻找小腊月的扮演者,让她去试一试。导演钱江一见到薛白,立马拍板:“腊月就是她了!”
自此,薛白开启了自己和《新华日报》的缘分。
电影《报童》中,腊月在父母双亡后,随着失明的爷爷从江淮逃难到重庆。因生活所迫,腊月想卖掉自己以养活爷爷,却险些让人贩子抢去。在报童石雷的帮助下,腊月成为《新华日报》的报童,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并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进了剧组之后才发现,除了我是一个‘真’孩子,其他主角都已经是成熟的表演艺术家,功力深厚。”跟一群老演员搭戏,薛白心里既紧张又懵懂,“好在组里的前辈都很宠爱我,每个人都会来教我,这个地方该怎么演,那个场景该怎么表现。”薛白说,拍摄时,导演还亲自示范,指导她上街卖报的动作,“导演告诉我,卖报时不能胡乱把报纸揪在手中,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珍惜和爱护手中的《新华日报》,将报童的坚强和自信展现出来。”
薛白清楚地记得,拍摄《报童》时恰逢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导演带着剧组演员一起去重庆采访,体验生活。而正式开拍之后,为了赶进度,整个剧组都没有回家过年。拍摄时,其中一场哭戏令薛白记忆犹新:当报童石雷得知自己父母惨死痛哭流涕时,腊月深受触动,动情地讲述起自己的身世。薛白说:“腊月身世凄惨,这一段我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情感,一定要哭出来,当时我最担心的是自己哭不出来。”
“那时胶卷很宝贵,拍摄时必须一遍过。所以我暗暗跟自己较劲,一定要哭出来,不能给剧组拖后腿。”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拍摄当天,薛白憋着一股劲儿,不和任何人说话,偷偷一个人跑到墙角酝酿情绪。等到正式开拍时,她瞬间入戏,流泪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自然细腻的表演赢得了剧组上下夸奖,“大家都说:这小姑娘可太会演戏了!”
在影片《报童》中,扮演周恩来的是著名演员王铁成,为了演好周恩来这个众人敬仰的伟人形象,王铁成不仅阅读了大量书籍,而且还多次走访了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他说话的腔调和语气,体会他的一言一行。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为了阻止《新华日报》对“皖南事变”的报道,国民党利用停电阻挠报纸出版。紧急关头,周恩来带来了发电机,恢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看到站在一旁的腊月,周恩来亲切地走过来,给她系上了自己的围巾。而这一张经典剧照,也登上了1979年第4期的《大众电影》封面。
每每看到这张剧照,儿时受到周总理接见的情景,就会涌上薛白的心头。薛白告诉记者,自己六七岁的时候,就在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报幕员,曾经和周总理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周恩来总理一直很关心南京小红花艺术团,那时候,他经常带着外宾来看我们演出,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小演员,拉着我们大家的手不停地说:太冷了,孩子们太冷,赶紧加衣服,还嘱咐我们回去多喝姜汤。”
如今已经59岁的薛白,即将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退休。她说,每每看到新华日报,内心总洋溢着一种亲切感,“《新华日报》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具有光荣历史的报纸,一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我也因为《报童》这部电影,走进了《新华日报》的历史,并且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新华精神、报童精神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一部儿童剧
《报童》:经典复排,走英雄走过的路
“卖报,卖报!《新华日报》!”舞台上,一群报童奔跑在街头,高声叫卖,把一份份披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油印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让观众的思绪溯回到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43年前,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儿童剧《报童》风靡全国。43年之后,中国儿艺重新将其搬上舞台,再现《新华日报》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历史,致敬革命者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旧版《报童》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为背景,讲述了新华日报社的一群小报童在周恩来副主席的教育、关怀下,在新华日报社的培养下,在战斗中迅速成长的故事。“经典复排,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艰苦创造。”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说,新版《报童》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当今的观众看到了当年以周恩来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一种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在任何困难之下都绝不退缩,绝不放弃的精神,“我们的共产党人和伟大的建党精神正是这部戏包含的重要内容。”
“和伟大的作品相遇,是有机会接近伟大的。这个戏的源头是新华日报,传承的是新华报人的精神,必须追根溯源。”此次复排经典,让国家一级导演焦刚与新华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他克服困难,只身赶赴重庆渝中区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饱览当时历史照片200多幅,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全身心去感受新华报人们当年生活、工作的环境,走英雄走过的路。“看到他们用的宿舍、床铺,能想象当年条件有多么艰苦,可能不断有敌人的骚扰,不时需要翻窗出去躲藏。”焦刚感叹道。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重庆老城区那些高耸的台阶。重庆地貌,土地坡面大,各种山势环绕。当年,报童们在“山城”上下来回穿梭,忍饥受寒,经常挨国民党警察、特务的打骂,却始终与反动派斗智斗勇,一心一要把报纸送出去、卖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党的声音……
“这不仅是经典再创新,也是一份延续红色信仰的赤诚之心。”焦刚带着珍贵的照片、资料和满满的回忆返回北京,把自己的感受感悟传递给整个主创团队,在创作中融入山城特色、报纸元素和峥嵘精神。他把位于总馆旧址大楼里拐角的一台电话进行了原比例复制,放在新版《报童》舞台的醒目位置,演到“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以此与何应钦通话,怒斥其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团队还将总馆旧址里展出的报纸打印成册,现场演出的最后,周总理带着众报童在“街头”分发这些“报纸”,舞台下许多家长拿到后不禁热泪盈眶,告诉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保护好这张报纸,因为它讲的是英雄的故事……”
剧中主角石雷的扮演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宋建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接触以报社、报刊、报人为线索的现实题材剧。“我认为,报纸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人的觉醒之窗,是中国人思想解放、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追求真理的窗口,它也把那个时代的精神传递到了现代。”宋建霖由衷地说,“在戏里走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更希望用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内心情感,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在当时祖国有那样的一段厚重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传承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永远的新华 ——写在《新华日报》创刊85周年之际
文 | 许洪祥
多少回梦中
把你深情凝望
多少次清晨
拥吻你清新的墨香
历经血与火的洗礼
依然记得你当初的模样
你从钟山的风雨中悄悄走来
你自江汉的炮火中诞生成长
你于山城的黎明中高声叫卖
你在抗战的硝烟中步履铿锵
你如茫茫暗夜中的灯塔
把漆黑的夜空照亮
你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个方面军
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旗帜高扬
卢沟桥的枪声
催生你嘹亮的号角
南京大屠杀的烽烟
将你的版面灸烤得分外沧桑
你是周恩来同志亲手创建的抗战堡垒
你是无数先辈用热血铸就的壮丽辉煌
潘梓年、吴克坚
章汉夫、华岗
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至今仍让我们无比崇敬、无限景仰
熊瑾玎、许涤新
石西民、戈宝权
每一位的伟岸身驱
都在蓝天下闪闪发光
你的麾下
聚集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华儿女
乔冠华、龚彭、胡绳等
不朽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巍巍丰碑上
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你昂首前行、意志坚强
面对敌人的新闻封锁
你沉着应对、镇定如常
在那炮火纷飞的岁月
你中流砥柱、叠出华章
迎着刀光剑影
勇立潮头、斗志昂扬
曾记否
皖南事变风云突起
无数中华儿女的热血
染红了江南大地
你迅速揭开事实真相
编印了两份内容不同的报纸大样
巧妙绕开反动当局的严苛审查
愤怒地开了一个机智的“天窗”
发出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拷问诗行
那一日山城很早即露出黎明的曙光
你稚嫩的
报童卖报声在晨曦中此起彼伏
分外响亮
那一天
刊着你那则消息的报纸
创造了惊人的发行量
你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
把《团结》《友声》的栏目办得分外鲜活、明亮
团结了无数的抗战友人
筑起齐心御敌的铁臂铜墙
你坚持把言论放在办报的首位
创造了《代论》的特殊形式
始终打着党的旗帜前行
让篇篇檄文变成匕首投枪
忘不了
“隆升号”江轮上
无数前辈的热血
染红了滚滚汉江
重庆校场口事件风云激荡
惊心动魄的呼喊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那一组组准确、生动、形象的文字
每一个都是射向敌人的致命弹枪
那一篇篇严谨、凝重、激昂的檄文
让真理的声音插上翅膀传遍四面八方
你创办的丰富多彩专页令人过目难忘
《青年生活》以青年为友
卓立同行
《妇女之路》以妇女为伴
热心指航
《戏剧研究》精深而专业
《木刻阵线》充满自信的文化之光
你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联
专门增设《读者园地》
公开征求大众意见
让读者对党满怀信心与期望
你将毛泽东同志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雄文
直接刊出
让领袖思想的光芒迅速传遍前线与后方
你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最先传送到国统区读者手上
如春风化雨
吹开了文艺界严冬的迷茫
你在枪林弹雨中凝练的
“团结战斗、联系群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新华精神”
至今仍鼓舞我们奋斗不懈、奔向前方
毛泽东同志三度为你题写芳名
令你无比骄傲、无上荣光
无论是在民族解放的硝烟炮火中呐喊
还是在新中国诞生的灿烂阳光里引吭
无论是作为新生的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发声
还是在成为中共江苏省委喉舌时的主张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岁月里行吟
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春风中歌唱
你都旗帜鲜明、号角嘹亮
铁肩道义、妙手文章
春日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风雨后的大地绿草芬芳
你矗立的巍巍大厦
在江南的春风里巍然屹立
你树起的历史丰碑
在湛蓝的天空下闪闪发光
你的不朽传奇
仿佛一首首感人的诗行
催人奋进
你的动人故事
犹如一曲曲奋进的战歌
世代传唱
春花秋月
寒来暑往
岁月如歌
风云激荡
今天
武汉大陆里16号
你的创刊之地
仍旧骄傲挺立
重庆化龙桥虎头岩村
你的出版之所
依然灯火闪亮
南京江东中路369号高楼
你的霓虹分外璀璨
三千多名你的新兵
初心未忘、斗志昂扬
85个春秋飞逝
弹指一挥间
85载风华不朽
地久亦天长
《新华日报》
你的大名
字字如炬
你的形象春风浩荡
经历了多少风雨
赢得了多少辉煌
你的队伍茁壮成长
你的事业
千秋荣光
你诞生的那个神圣的时刻
1938年1月11日
始终铭刻在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的心坎上
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新华
承载着我们无限的崇敬与远大的理想
(作者为新华日报社原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文艺复兴
新华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