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哲学,说起来十分简单,一个字就是为钱……”4月6日晚,作为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展演剧目,由北京市曲剧团带来的话剧《老张的哲学》在南京星空剧场上演。
作为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首次以话剧形式登上舞台。故事以民国初年为时代背景,围绕主人公老张,展现了赵四、贾六、王德、李静等老北京德胜门外镇上一干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悲欢离合。其中,主人公老张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为了钱害了不少人,而他自己最终也被钱束缚,一幅充满老北京繁华与荒诞的画卷徐徐展开。
该剧由李伯男导演,已故的舒乙先生担任剧本指导,自2015年首演后好评不断。此次来宁演出也让南京观众品尝了一道原汁原味的“京味儿”话剧。舞台以老张的祖宅为背景,随不同场景组合变换视角,分坐两边的演员在舞台上候场,既是表演者,也是旁观者,让人耳目一新。具有京韵特色的单弦琴贯穿始终,配合八角鼓、串场词等,带给观众融合古今的观演体验。
“这是老舍非常优质的一部作品,虽然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但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仍然有警示作用。我们创排这部戏,就是希望它能像匕首一样扎进每个观众的心房,而‘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照亮——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李伯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老张的哲学》创排于2015年,当时这部小说还从未被影视戏剧化,首次搬上舞台,个中艰辛不言而喻,尤其是该书人物众多、非强情节,都成为改编中最头疼的问题。
如何让名著在舞台绽放光彩?最终以小剧场为切入点,主创的解题思路逐渐清晰:提取原著中精华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将宏大的故事聚焦到十一人身上;放大北京地域特色,以音乐单弦演奏、八角鼓、串场词说唱贯穿其中,展现“原汁原味”;借助一人分饰两角、梦境与现实交融、现代装置空间等当代表达,赋予戏剧时代特色……
“话剧版《老张的哲学》虽然只展现了原著的‘冰山一角’,但希望观众从中可窥见老舍文学、北京文化这些‘大山’真正的魅力。”李伯男说,小剧场虽然空间小,但它可以打开一个辽阔的人生舞台。
此次来宁,李伯男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随着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开幕,第三届中国剧协全国小剧场戏剧创演人才培训班也来到南京。
“看见一个球传过来,梅西根本没想这脚球是不是用外脚背先卸下来,然后再过人、传球。在足球场上大师级别的进球,就是飞花摘叶皆成文章。他露的是冰山一角,藏的是几十年的足球修养,是从小对足球的那种意识和下意识的建立。我们戏剧创作也是一样……”开班首日,李伯男以《我和我的小剧场》为题与学员们进行交流。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授课后,来自全国的戏剧创作人才又将他团团围住,争着问问题、加微信。在小剧场提速发展的当下,学习、实践、探索不止于观众。
到底什么是小剧场戏剧?它有什么样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手法?作为新世纪以来第一个在全国创造小剧场千万票房的戏剧导演,李伯男认为,小剧场的“小”体现在演出空间小、上台演员人数少、舞美设计简约等方面,“但正是这种小的‘节制’,反而让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比如,他曾经创作的小剧场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整个舞台只有一个人演独角戏。“这部剧讲述了一个男孩为了鼓励身患抑郁症的母亲走出阴霾,开始记录下身边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这一百万件小事也拯救了患上抑郁症的他自己。通过时空的转换,我们用一个人完成与自我的交流,也完成了与台下观众的交流,是小剧场艺术的一种极致化表达。”
再比如,由北大校友创办的“九人剧社”,从最初在80多人的小剧场上演赔钱做戏,到如今走向广阔的戏剧市场,这个团队已经走过12年的道路,“他们都不是戏剧专业的人,只是北大的几个几个学生。就是当戏剧界还在聊你这殿堂怎么搭建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殿堂外面支了一个帐篷,形成了自己的观众圈层,完成了一种自我表达,他们的一票难求,也说明小剧场也可以撕开一个大口子!”
在李伯男看来,小剧场是一个对准小人物、探索新艺术、增容新观众的重要戏剧空间。“我想随着小剧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它会培养更多的观众,会让戏剧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需要戏剧,我们的观众需要小剧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 吴雨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京味儿!
话剧
有机会一定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