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江苏作家韩青辰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国少年》在南京举行新书发布式。该书聚焦新安旅行团的光辉精神在当代校园的传承,从新安小学将要排演的一部关于新安旅行团的话剧切入,在探访、学习和交往上展开精彩的成长故事。
一本轻盈与厚重兼具的“新旅”题材童书,再次掀开了民族历史上有关“中国少年”的光辉一页。1929年6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淮安县河下莲花街创办新安小学并担任校长,1935年10月10日,14位身穿工装裤、打着三角团旗的新安小学学生组成革命团体,在第二任校长汪达之带领下,告别乡亲,登上轮船,踏上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从14人到600多人,17年时间,新安旅行团走遍中国22个省份,行程5万余里,毛泽东亲笔写信鼓励他们,冰心先生称赞他们是“民族解放的小号手”。
《中国少年》采用双线结构、儿童视角,既讲述特殊年代里“小好汉”们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意识的英雄事迹,又通过当下少年学习新安旅行团奋斗历史、践行“小好汉”红色精神的动人故事,展现新时代少年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该书作者韩青辰曾写下《因为爸爸》等七十多部文学作品,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工装裤,三角团旗,华夏大地的起伏山脉,朝气蓬勃的小好汉与今日少年的赤忱面庞隔空辉映……这本飘着油墨清香的《中国少年》,仅封面设计就青春洋溢。所谓“小好汉”来自陶行知先生的评价——“人从武汉散,他在武汉干,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而回忆起长达一年的创作时光里与小好汉们的日夜“相处”,韩青辰感慨万分:创作《中国少年》是一场硬仗,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从错综复杂的史料中挖掘、勘验和酝酿、生发,是不怕万难的新旅“小好汉”精神始终鼓舞着她,“这一年太难忘了,每一天心里都会泛起感动”。
发布式上韩青辰回忆,她初次了解“新旅”是在苏联记者卡尔曼拍摄的黑白史料片中:“那是1939年春天,一群十一二岁、在桂林加入新旅的小团员们,穿着肥大军服,腰束皮带,笑容天真烂漫,表演抗日歌舞。我好想伸出手去抱抱他们啊!十一二岁,正是撒娇撒欢、听童话念儿歌的年纪,他们却披挂上阵,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他们办报、劳军、教唱抗日歌曲,边战斗边自学边做民众小先生。烽火五万里不怕苦不怕难,长征17年不怕流血与牺牲……”
在勘探那段历史的过程中,韩青辰积累了大量动人心魄的素材,比如,12岁加入“新旅”、14岁入党的范政,阔别亲人10年后回到老家,父亲问:“同志,请问你找谁”。又如,18岁的靖秉铎活活饿死冻死在抗日路上,以及,后来的“新旅”总干事张平揣着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和读大学以及留洋的巨额学费加入“新旅”。他说,“把祖国丢在水深火热中去别国享太平我做不到。国难当头我得先救国。”而张平牺牲于北秦庄时年仅23岁。
这些穿越数十年辰光仍令人潸然落泪的历史细节,挟着文学虚构的光芒在《中国少年》中重现。小说开篇,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勉励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时代广阔天地时的慷慨陈词,读来令人热血激扬:“羡慕大雁吗?你们也可以做远飞的大雁。这些年,我一直有意地磨炼你们,现在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我有一个提议,与其让你们终日跟着我,在这狭小的天地里操练,不如放手让你们去那火热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旋涡里接受实际的教育和锻炼,你们敢不敢去,上海游学?”……
新书发布式上,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表示,《中国少年》的出版和好评至少带来三重启示:第一,身处伟大时代,我们需要更多作家来投入重大题材的文学创作,我们江苏也拥有很多值得书写的题材;第二,创作重大题材文学作品,需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艺术表现形式,新安旅行团成员多是十多岁的少年,用儿童文学表达非常匹配;第三,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需要多方推动组织、形成合力,正因为有了《人民文学》杂志和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共同打造,淮安市淮安区委宣传部的全力支持,《中国少年》才得以以如今的面貌与当代少年相逢。
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当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期待,更多的小读者通过《中国少年》这部作品,了解和铭记“新旅”,发现和感受“新旅”,主动用“新旅”精神指引自己,成长为新时代自信自强、爱国爱家的好少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表示,我们要感谢那些在大时代中、在民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中国少年们,是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炙热的爱,推动着时代的车轮往行进。
既致敬烽火岁月里中国少年们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红色精神,更表现新旅精神在当代少年们灵魂深处的激荡与回响,谈起自己的新书,韩青辰深情地表示,希望这本《中国少年》能吸引更多作家来为孩子们书写历史书写英雄,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关注“新旅”和学习“新旅”,让中国永葆少年昂扬,让少年永志民族复兴,让我们一起来做小好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编辑: 姚依依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