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2日,第十二届江苏书展“新华书房”读书论坛在苏州如约启幕。江苏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省份,本次论坛以“共读长江与运河”为主题,共同回眸长江运河变迁、探讨长江运河发展。作为论坛中最高龄的嘉宾,新中国第一批女摄影记者、著名摄影家晓庄通过自己拍摄的一系列长江运河珍贵老照片,为大家讲述长江运河的记忆与故事。
18岁时,晓庄从部队转业到新华日报当摄影记者,直到今年90岁,她从没放下过手中的相机。70多年来,她在全江苏省拍摄了大量记录长江和运河的照片,并汇集成书。本届江苏书展上,就有晓庄参与编写的《运河两岸有人家》,而她的另一本摄影集《我拍长江70年》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晓庄在论坛上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是一个个长江与运河的故事,串珠成线,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呼吸与命运。三河闸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节制闸,是治淮的关键工程,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次年三河闸动工,现场有16万人施工。“建设期间,我奉命去釆访,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去苏北必须一大早从南京赶火车到镇江码头,我折腾到傍晚才到达目的地。”晓庄用照片记录下了当时工地上千军万马、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我采访,一天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工地上只有敞开式的简易厕所,男女共用,实在没办法,我就拿报纸遮着脸去上厕所。”在三河闸采访期间,她拍摄了一大批工程建设和人们劳动的场景,用镜头定格了这个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新华日报》还刊登了一整版影像。近年来,晓庄多次重回三河闸,想起昔日之景感慨万千,“70年来它仍然坚固地屹立在那里,发挥着它蓄水防洪的功能,造福两岸人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足以被载入史册。1968年11月,晓庄接到报社拍摄任务,在大桥上整整待了1个月,和建设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一幅由3张照片拼接而成、全景呈现南京长江大桥横跨两岸场景的长卷,刊登在年底的《新华日报》上。这张让当时读者身临其境的影像着实来之不易。“我那时的装备只有一个标准镜头的禄来相机,怎么拍摄出一张照片能完整地展现长江大桥的全貌,在画面上既要反映公路桥上挂着毛主席巨幅画像浩浩荡荡通过的彩车车队,又要拍摄到奔驰而来的火车,还要看到行驶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这么多的场景要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没有广角镜,只好用拼接的办法来完成。”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前一天,晓庄还记得,当时她眼前是南桥头堡上悬空挂着摇摇晃晃、用来攀爬的绳梯,朝下看则是滔滔江水。为了取得最好的拍摄角度,作为唯一的一名女摄影记者,她硬着头皮抓住绳梯往上爬,中间一脚踩空,差点摔了出去,多亏后面的同行及时拉了她一把,才让她带着相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拍摄的是故事,拍摄路上也有故事。1962年秋天,晓庄赴启东拍摄,启东是长江的入海口,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当海水退潮后,渔民们背着小箩筐和竹钩赶海是当地特有的景色。“当我快到海边时,在远处看到了一群小黑点在到处奔跑,又听到有人高喊:‘有个女的来了,赶紧穿裤子!’人们慌慌忙忙地从箩筐里取布条、取裤子。这时我再也不敢往前走了,陪同我去的干部告诉我他要去做工作,让他们穿好裤子后才能拍照。”尴尬的晓庄没有想到渔民们会赤身裸体去赶海。原来,在困难时期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海水是咸的,渔民们怕海水弄坏裤子,所以在海边作业时舍不得穿裤子,甚至仅用一块布条遮身。渔民们穿上裤子后,晓庄按下快门,拍下经典作品《渔归》,该作品还曾入选第七届全国摄影展览。
镜头前,有春风里最动人的“人间烟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江运河两岸的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2年,晓庄经常流连于街头巷尾、集贸市场,用镜头记录最朴实而最幸福的生活。“那时农村已出现了专业户,他们天刚亮就肩挑车推,忙碌地把农副产品送进城。正巧有天早晨,我们刚从镇江公园出来,远处看到一对小夫妻,挑着自家喂养的又肥又大的白鹅到城里来卖,这不正是我要反映的专业户进城的题材吗?我赶紧调好光圈,目测好距离,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我把相机藏在身后,等他俩走到我所要求的拍摄位置和最佳神情时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幅照片。”这张人物神情自然、仅此一张的照片,曾在全国妇女摄影展览上获得银奖。镜头前的人民,正是改革开放画卷中最生动的注脚。
长江运河,是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人民,一直是晓庄镜头的焦点。论坛现场,晓庄带来了一系列反映两岸人民生活图景的作品。从人头攒动渡过长江的中山码头渡船;到成群结队与远处的山相得益彰的长江白帆,再到70年代繁忙的南通港内的一列拖带船队——功能变多、数量变大的船,带着人民驶向幸福生活。干劲十足的插秧妇女大军、为了上镜拿出最好的服饰精心打扮的插秧能手、水稻丰收的公社——用勤劳的双手、朴实的汗水,两岸人民靠着自己的劳动,换来了光荣而甜蜜的日子。无论是南京江边待横渡的运动员,还是田间地头巡诊的赤脚医生,还是给孩子试穿新衣的公社社员……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就在历史悄然的脉动间,记在了胶卷上,留在了老百姓的微笑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文 余萍 赵亚玲 陈俨/摄
图片提供:晓庄
编辑: 姚依依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