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再谱华章。9月15日,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会演拉开大幕。当晚,南京市话剧团原创话剧《摇曳的秋千》作为首发剧目,亮相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上世纪50年代“两弹一星”科学家的峥嵘岁月与家国情怀在演员们动情地演绎下震撼全场。
抒写一代科学家的情缘往事
“小姑娘,荡秋千,一荡荡到云里边。摘朵白云当裙子,摘朵红云当披肩……”昏黄的灯光下,一个身形佝偻、披着大衣的老头正在轻缓缓地推着秋千,秋千上坐着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妇人,两人吟唱着带着共同回忆的童谣,一句“我们俩,一起过”惹得全场观众热泪盈眶。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一场不堪回首的离愁别怨,终于得到一个迟来的圆满。
江苏原创舞台剧目的集中亮相是一年一度紫金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堪称江苏文艺的“大阅兵”。今年,第四届紫金文化艺术节首次将新创舞台艺术剧目板块安排在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从9月15日至9月28日,我省22个新创舞台艺术剧目将分别在无锡、淮安、连云港及部分县(市、区)接续展开会演。
话剧《摇曳的秋千》作为首演剧目于今晚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上演,南京市话剧团团长常小川表示很珍惜这次机会,全团人员在深感压力的同时更会用一颗平常心呈现出最好的演出状态。
该剧讲述的是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丁汝成,晚年“迎娶”表妹冯玉梅的故事。时间横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之初。事件的开端由一笔巨额遗产的继承权而起,引发子女对身为博士的父亲晚年娶了一个村妇的种种不解,撩起一场包办婚姻的面纱,解开了生身父母隐姓埋名不辱特殊使命的云迷雾锁。
这部情感大戏抒写了一代科学家忍辱负重却不为人知的光辉岁月。剧中人物,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丁汝成,还是卑微到尘埃里的冯玉梅,均以其点滴细节诠释了超越恩情、友情、亲情甚至爱情的人间大爱。
本土化年轻化
有别于大制作的一股清泉
常小川介绍,区别于此前众多大制作、宏大叙事的剧目,话剧《摇曳的秋千》全剧一镜到底,舞台上只有9名演员,力求以细节戳中观众内心的柔软,“这部剧是呈现出本土化、年轻化特色的一股清泉。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主演,全都来自市话,整个团队平均年龄40岁以下,85后、90后担纲挑大梁。”
该剧由南京市话剧团一级编剧陈学超编写,剧本曾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评选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陈学超表示,该剧立足点不在于关注今天盛行什么,而是关注当代人缺失什么。创作该剧,意在展现并歌颂那些大时代背景下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女主演李倩第一次以主角身份参加紫金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她倍感压力,但冯玉梅这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贤淑和隐忍付出一次又一次触动她的内心。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尤其是把握准老年冯玉梅的形象,她看了很多影视资料,重点研究了宋丹丹在《万家灯火》中对老年女性的演绎。
男主演许源表示,饰演“两弹一星”科学家丁汝成这一角色他很幸运,那个年代科学家牺牲小我、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捧的明星。”
舞台新颖呈现,时空瞬间转换
《摇曳的秋千》短短100分钟的舞台呈现,浓缩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男女主角也都是从青少年演到七老八十,这无论是对舞台处理或演员表演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对此,南京市话剧团青年导演李珺做出大胆创新,她打破了话剧惯用的三一律表现方式,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运用多空间并存手段,让历史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同时并存,融合展现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英雄形象,并把他身后默默付出、忍辱负重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娓娓带出,使作品呈现更加年轻化,更趋向时代审美。
表演上,男女两位主演在灯光和音效的辅助下,利用声线和肢体的瞬间变化,营造出剧中人物的年龄跨度。“有时台上声音‘叮’的一声,灯光切换,我们或是披上一件外套,或是取下一条围巾,肢体或是挺拔或是佝偻,声音也在清亮和低沉之间切换,以此来表现出人物所处的时间段……起初,我们会担心观众能不能看懂,但后来发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今天的观众欣赏水平很高,他们都能看懂。”
“演出非常震撼,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对于国家默默无闻的付出和甘于奉献一切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观众小殷感慨道。资深话剧观众周女士则评价道:“演员台词功底深厚,舞台表现张弛有度,这部剧的艺术水准十分在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文 张琦╱视频拍摄、剪辑、摄影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