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214期)
【记录】
【文脉】
他们在这里深耕梦想的土壤,也寻找诗和远方——
新村民,在希望的田野上
前媒体人妮可,逛够了世界,在南京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租下一处小院,享受她心中的“诗与远方”。风风火火的热心肠妮可,被黄龙岘及其周边的新村民们亲切地唤作“村长”,她的公众号“妮可的院子”,则变成了新乡村故事的集散地。老丁、山哥、且修、海勇……他们在这里做陶、制琴,开办有机农场,创新乡村业态,传播审美风尚。读着他们的故事,充满生机的现代田园风光在眼前徐徐铺展。
新村民们为何从城市来到乡村,又给乡村带来了哪些惊喜的变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们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新的生活观念
哺育“现代陶渊明”
金陵琴派斫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傅建国,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黄龙岘附近的西毗夏。妮可轻车熟路带着我们穿过庭院,推门走进了“幽度工坊”。只见墙上挂满了形制各异的金陵古琴,桌上摆着正在制作中的古琴腹腔,还未上漆,飘着老木头的香味。傅老师早已等候多时,在一张亲手用花旗松和石头创意混搭的长桌上设茶款待。我们坐定,一抬眼,李白写琴的名篇映入眼帘——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真是应景极了。
每年两万元,租下村民闲置的房子,再按照自己的审美和需要改造,起先,傅建国搬来乡间,只是出于制琴的需要:不怕打扰邻居,可以安心创作。但很快他发现,乡村“从前慢”的生活,恰恰适合这“急不来”的制琴。
制作一把古琴,最好是用经年风化过的老木头,稳定又疏松、通透。掏挖古琴腹腔,制琴师在厚与薄的方寸之间寻觅最动听的音色。一遍遍上漆,同时等待面板和底板变化、稳定、咬合,直到灵魂伴侣一般确认彼此——在这空旷疏朗、远离尘嚣的乡间,傅建国终于可以静静地看着一把古琴生长。
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城乡之间的差异。部分电商的物流能力可以实现送货上门,微信群则为购买原料和销售成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幽居于现代田园后,即使在城里忙到九十点钟,傅建国也坚持驱车“返乡”——为了不浪费一天里剩下的时光。
在乡间,新村民的社交关系很多时候是基于趣缘形成。我们到访的前几天,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的儿子刘延龄,高龄87岁,从扬州赶到幽度工坊,和傅建国当面切磋交流。疫情缓和的日子里,慕名来访的古琴爱好者和文青们络绎不绝。有人到访后在“小红书”上发了旅游手记,“剧透”傅老师能弹奏阮籍的传世之作《酒狂》,说听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城市到乡村的“逆流”背后,涌动着新的生活和商业方式、新的人生观念,以及新的人际关系模式。
去年5月,陶艺师王丽受村里邀请,来到小湖村开办工作室。她的“用心生活美学馆”门口,挂着“一夫一妇,烧陶煮饭”的有趣招牌。周一至周五,她在这里潜心制陶、招待陶艺爱好者;周六周日,爱好烹饪的丈夫摆下乡村土味,款待从城里赶来的朋友们。
王丽发现,她在乡间找到了生活与工作、兴趣与谋生、自我与他人距离之间的微妙平衡。灵感涌现时,她不接受任何来访,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心流”中,把喜怒哀乐和对人生的理解,一点点揉进手中的陶土。但当她头脑一片茫然时,就干脆把家门打开,做生意或者社交。在这个过程中,他人对陶瓷的理解、审美和困惑,往往能够给她给养。乡间生活的一大好处正在于赐人以调节社交距离的权利,在弹性的社交中,王丽觉得,人与人的能量发生了奇妙的互换。
村民们自然对这位奇奇怪怪的邻居充满好奇。小湖村是个很小的村子,王丽刚搬来这里,村民们就来热情地招呼:“需要鸡蛋来我家拿哦!”“我家的河蚌很新鲜的哦!”王丽不负盛意,拎着篮子一家家买过去。她家装修房子的过程则像连续剧一样,被村民好奇地围观,从修盖壁炉,到弄窗户弄门,每天都有村民过来“追更”。“原来是这个样子啊。”追到“剧终”的村民恍然大悟。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城市里面,远亲和近邻其实没有差别,楼上楼下都不一定打招呼。在乡下就不一样了,我们平日里出门,大家碰到都很亲切。”
说这话的是台湾同胞赵寿山,曾经的“赵总”,如今的“山哥”。上世纪90年代,山哥从台湾某高校食品科毕业,回到父母的家乡南京创业,他作为合伙人创立的莎莉文面包店,鼎盛时期在南京有几十家分店。随着卖方市场的风光不再,莎莉文最终关店清盘,山哥也搬到了乡下。这一来就不想走了。“太好玩了,我和这里的人真的蛮对盘的。”山哥的口音里带着些许的台湾腔。
从“总”变成“哥”,社会地位貌似降级了,社交关系的亲密度却上去了。在乡间,山哥的面包工作室再度开张,规模不大,口碑甚佳,朋友带朋友,滚雪球似的,“台湾来的面包师”成了乡村传说。他最近热衷做的潘娜托尼面包,用了葡萄干、黄油、奶油、蛋黄和用朗姆酒浸泡过的橙皮,价格却卖得比淘宝便宜,还有顺丰送货上门。一起合租房子开店的且修笑话他,赚的还不够油钱。山哥倒是豁达:“办家家酒,图个大家捧场嘛。”
山哥发现,好玩,也可以是人生的追求。和山哥一样,很多“逆行”至此的城里人,不是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而是思考如何在喧嚣中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放下’是一门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炼。”紫砂艺人且修,原是北师大中文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语文教师,又跑到宜兴学了十年紫砂。“且修”的宝号,取的正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的意思。
在乡间,且修有了更多时间与“物”厮磨。他经年累月创作出的各式紫砂壶,和山哥新出炉的面包陈列在一起,刚好互借“流量”。送给“村长”妮可的琉璃灯,让且修在腊八节的晚上出尽了风头。乡间随处可见的树根,又给了他新的创作灵感:树根做底座,德化白瓷做灯罩,混搭出来别有番味道。在且修家,我们的采访除了被扑棱棱的飞鸟所惊扰,也不断被窗外的声声天籁打断。跑出去一看,骄傲的芦花鸡和呆萌的柯尔鸭,正在且修的院落中上演着乡间的协奏曲。
回到乡间“圆梦”
把这里变成创新创业热土
和山哥、且修等“现代陶渊明”不同,李海勇是为了圆梦来到乡村。
在扬子晚报做热线记者期间,李海勇接触了大量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件,渐渐萌生出做有机农业的念头。妻子娜娜心眼实在,不忍浇他冷水:想卖房就卖,给我们娘俩留个落脚处就行。2020年夏天,李海勇拿着卖房子的钱,在王家场开办了私享时光家庭农场,专门种植有机农作物。曾经的记者就这么转身,变成了埋头田间的“新农人”。
采访在农场的田边进行。简易房、土狗、大棚,同事实在嫌背景寒碜,跑到路边摘了把油菜花,放在粗糙的桌布上权当补景。为了见前同行,李海勇特意换了件体面的黑衬衣,刚好和风吹日晒的皮肤统一了色调。摄影记者眼尖,先给他的一双手来了个特写:指头上有一道伤疤,指缝里满是泥土——时间真是神奇,这双曾经拿笔杆子、敲键盘的手,如今不仅料理着田间的大事小情,还能娴熟地摇起拖拉机,更带动了当地十余户农民的就业。
李海勇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农人,
农人之新,关键在理念。文化人下田,连二十四节气都分不清,但慢慢掌握了种田的技术后,是理念决定着发展的方向。李海勇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打植物生长调节剂,宁可购买成本高得多的鱼蛋白、防腐酸钾,为了种出敢让孩子摘了直接吃的作物。最后,自家的产量比不上别人家不说——这一点在意料之中;有时候消费者也不太认可——这是最让他委屈的。
乘着社区团购的东风,李海勇的草莓不愁销路,在南京的一些小区和写字楼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但有时城里人反馈回来的要求,让他哭笑不得:你的草莓能不能大小统一一下?能不能长得再漂亮点?李海勇只能一遍遍解释:草莓的大小、形状、酸甜度都和气候相关,我们不会人工干预,要保留它本来的样子和味道。买草莓又不是找男朋友,怎么能光看漂亮,再说了,男朋友也得找实在的不是?
农村是创业创新的舞台,也伴随着赔本的风险,就像李海勇规劝其他创业者的,“贸然拿一万亩地你只会死得更快”。但他依然想播种新农人的梦想,想把他的农场当作有机农业的一方试验田。他坚信,有机农业是有希望的,但有机农业的兴盛需要一个过程。
来到乡村,有人想要圆梦,也有人起先仅仅是因为生活的变故。
机车庭院的老板丁哥,以前在南京经营餐厅,一直干得很好,房东却突然要收回房子。正打算和房东理论,老丁却意外查出了癌症。手术完,心气大不如前,干脆收拾收拾,带着妻子和十几台摩托车,来到了黄龙岘乡下。
所谓机车庭院,其实是个半开放的餐厅。一开始,老丁没想着创业,只是考虑到自己是摩旅发烧友,手头上有亲手组建的“金陵GS骑行团”的俱乐部资源,就随便开了个供骑友们休息聊天的地方。“机车迎新广纳天下摩友,庭院纳福共享欢声笑语”——老丁挂在庭院里的这副春联,很贴切地讲清楚了他的业态。他没想到的是,这里很快成了骑友们的打卡地。抖音上,定位在机车庭院的视频高达680多万条,一茬接一茬的骑友们慕名来打卡:丁哥,我在抖音上刷到你了!
机车庭院俨然成了黄龙岘最热闹的地方。庭院里,老丁养的一条柴犬,经常睡得香甜,怎么逗都逗不醒,显然是见惯了八方游客的示好。
“老板,你这里能住宿吗?”
“不能住宿,但我可以帮你找。”
碰到骑友们有吃住需求,热心的老丁总不忘给邻居们兜揽生意。老丁的爱人王紫感慨,村民们得益于老丁的很多。平日里,老丁除了介绍民宿和农家乐给骑友,也捎带着推荐当地的茶叶、咸肉和腊肠。
一间小小的庭院,联结了远方的行人,也激活了沉寂的乡村。黄龙岘村民们记得,去年在机车庭院和社区联办的“机车音乐节”上,他们放烟花,做“麦霸”,还认识了好多远道而来的新朋友,一场音乐会开了5个多小时。对着这一幕,老丁和王紫也没想到,他们能在乡间的平凡时光里,欣赏到从前“在路上”的风景,和城里人、乡下人、远道而来的人建立起美妙的联结。
改变乡村的力量
很可能蕴藏在新村民中
新村民涌入的情形,远不只发生在黄龙岘及其周边。
江苏紫金文创研究院副院长宋德泳告诉记者,近年来的人口流动跟踪数据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放缓,人口的逆流动,也就是城市人口向乡村的流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其中,既有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业,也有厌倦了城市喧嚣的城里人来到乡村生活、工作和创业,体现了当代人多样化的生活选择。
“有人的地方才有发展活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可以预见,新村民的涌入必然会对乡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宋德泳说。
在新村民们看来,不论是他们在此制陶、制琴,还是在日常生活方式中透露出的审美情调,都对当地村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制琴师傅建国举了个例子:他在修缮幽度工坊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把墙面粉得平平整整,而是非要弄出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傅建国告诉他们,这是现在很流行的来自日本的侘寂风,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新村民们“尚美”的社交方式也让当地人颇感新鲜:他们串门时喜欢带一束鲜花,或者送一把养多肉植物所需的碎石子,然后聚在一起喝现磨的咖啡,再把剩下的咖啡渣沤成花肥。
妮可也在思考,新村民来到乡村,不能只做“陶渊明”,还要给乡村带来更多文化上的补给。于是,她在“又见山”民宿组织了一场读书会,第一次把新村民聚在了一起。读书会结束后,他们拉了个微信群,随后新鲜血液不断补充,新村民们发起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去年春天,在社区的支持下,妮可办了个跳蚤市场,大家拿来各自制作的文创产品和闲置旧物售卖,引来不少当地村民围观。
眼下,乡村更关心的是如何借助新村民的力量,为乡村的发展赋能。且修告诉记者,当地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曾找他谈过合作,他自己也很有合作的意愿,但围绕紫砂这个主题,怎么合作,怎么产业化或者公益化,双方还没能“碰”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牌坊村(黄龙岘是牌坊村下辖的自然村)党总支副书记邢有明坦承,和新村民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政策的制约。比如,新村民开办的民宿在接入公安住宿登记系统网时,因为涉及到很多部门,进度往往推进得很慢。又如,新村民希望开发的一些项目,尽管既能丰富文旅业态,又能给当地带来实际收益,但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暂时还不能进行。
虽然政策上存在种种制约,宋德泳还是建议,乡村要加强对乡村文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注重吸引人们回乡创业,这对乡村文旅的发展意义重大。
有一个案例令宋德泳印象深刻: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麻沟花海景区,它的负责人李振海就是一位返乡创业者。2018年,李振海回乡负责景区运营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到2021年,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益1400万元,带动了当地发展和村民致富。“文旅项目对人才的创新创意能力要求较高,人才是最关键要素,许多成功的乡村文旅项目,基本上都是城市资本投入,或者下乡返乡人才操盘的结果——这些改变乡村的力量,很可能就蕴藏在新村民中。”宋德泳说。
黄龙岘党支部书记唐国庆向记者表示,在当地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背景下,他们很希望和新村民联动起来,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村里打算以土地出资的形式入股,和机车庭院合作开发UTV越野车的露营项目。
“去年年底,黄龙岘开展了‘茶乡新村民’计划和‘黄龙岘与她的朋友们’主题招募活动,先把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唐国庆说,“首先,把新村民团结起来,加入到我们的乡村建设队伍中来,让他们成为黄龙岘的生力军和志愿者。其次,借用他们的经营模式激励村民的本土创新,发展出我们的自主品牌。如果新村民想要和村里合作,只要项目可行、方向正确,我们都会支持。”
以前,黄龙岘只有农家乐和民宿,新村民来了以后,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也带来了轰趴馆、电竞馆、机车庭院和各种手作工坊。这两年,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极具生命力的要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近来风靡的“乡创”概念,就是强调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各种现代发展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的创新发展。
而新村民,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牌坊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杨孟奇向新村民发出邀请,希望他们除了在乡村寻找创作灵感,也把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融汇在作品中,让美丽的茶乡乘着新村民的翅膀,飞往更加广阔的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文 尤晓源/摄
【悦读】
数字赋能,江苏古籍这样“活”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我国古籍收藏的重镇,江苏全省古籍收藏总量约为450万册,在古籍的保护利用方面也在不断作出新的探索。
450万册,
江苏古籍“家底”深厚
从先秦至1912年的数千年间,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刊刻或印刷的书籍,包括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到汉代竹简、帛书,再到后代汗牛充栋的写本、抄本、印本这些书籍,统称为“古籍”。古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南京图书馆原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介绍,作为全国馆藏古籍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苏全省古籍收藏总量约为450万册。南京图书馆作为省内古籍藏量最丰的古籍收藏单位,所藏古籍达到160万件(册),且善本较多,馆藏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9年,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南京图书馆揭牌。“知家底方能定良策,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已收集全省168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书目数据25万余条,预计2022年底前将完成全部书目数据的审核。”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告诉记者,目前已有33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古籍普查中,每审核一部书,普查工作者就对应地给予一个国家编号,保证书目数据真实精准。通过古籍普查,我省公藏机构现存古籍书目数量首次以准确数据得到展现,书目数据总量名列全国各省份之首。
不但馆藏数量庞大,江苏古籍的价值在全国也位居前列。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共752部古籍入选。其中,江苏共有9家单位127部古籍榜上有名,占全国总量的16.9%,是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南京图书馆更是以107部占全国总量14.2%的比例,成为除国家图书馆外入选数量最多的古籍收藏单位。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北宋刻本《礼部韵略》、元刻明修本《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南图入选的古籍版本多样,珍品迭出,包括了唐写本、宋刻本、宋刻元明递修本、元刻明修本、明刻本、明抄本、南三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底本等。综合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名单看,江苏共有1422部古籍入选,占全国总量10.9%,位列各省份第一。
今年1月底,第五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正式公布,《周易略例》《尚书说统》《诗地理考》等220部古籍入选。目前,全省已有3026部古籍被纳入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入选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我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达到22家。截至目前,我省已有21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高科技,
为古籍营造舒适的“家”
岁月侵蚀使得很多古籍纸张早已脆弱不堪,亟待妥善保护。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大古籍收藏单位极为重视古籍的收藏保管,通过高科技手段,努力为珍贵的古籍营造适合其“居住”的环境。
“我们的古籍书库堪比银行金库。”全勤副馆长如此描述南图160万册古籍共同的家——南图古籍书库。这个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书库由钢筋混凝土整筑而成,墙体厚度达80厘米,具有优良的密闭性和保温隔热性能、防盗防震功能;书库不开窗户,避免阳光直射。灯光照明选择防紫外线的光源,降低对书籍的伤害程度;书库的常年温度保持在16-2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0%-60%,有效滤除灰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书架垫板和隔板全部使用樟木,古籍不会直接接触金属和油漆……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有效地为古籍“延年益寿”。
用毛笔蘸上稀释过的糨糊,涂在古书表面的破洞周围,用宣纸蒙在上面,再用另一支毛笔蘸上清水,在糨糊痕迹上刷一遍,小心翼翼撕掉多余宣纸……在金陵科技学院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学习如何修复古籍。“我们培养的是‘古籍医生’,为残损古籍治病疗伤。”该校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专业葛怀东老师介绍,修复一本残损古籍,要经过去污、清洗、连口、补蛀洞、补破、镶补、托裱、揭裱等多重工序,使用的修复工具则有镊子、毛笔、排笔、锥子、棕刷、喷水壶等20余种。
古籍修复保护人才匮乏,曾一度严重影响古籍的保护工作。2003年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国内在编的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且很多年龄超过五旬。此后,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我国古籍修复师已经超过千人,370万页珍贵古籍得到了修复。
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面,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04年开始,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莫愁中专等院校陆续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葛怀东说:“要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并不容易,需要综合学习博物馆学、文献学、书法、绘画、古典文学等课程。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项看似单调枯燥的工作,毕业后进入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成为‘古籍医生’,用高超的技艺让饱经沧桑的古籍焕发青春。”
数字化,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曾几何时,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命题——古籍往往脆弱易受损,强调保护则难以好好利用;强调利用,过多调阅,则易使古籍受损。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养在深闺”的古籍,通过“数字化替身”,随时随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实现一对多、点对面、虚对实的传播。
《栖霞小志一卷》《洪武京城图志》《高邮州乡土志》……在电脑上打开南京图书馆发布的“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读者可以进行远程访问,在线阅读各种古代地方志,了解江苏各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南图一直致力于古籍影像化全文扫描工作,实现数字阅览,保证古籍资源共享。记者获悉,以“江苏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江苏省珍贵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第一期)”,会在不久的将来对社会免费开放。
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截至2021年底,已推出《江苏文库》四批出版成果740册,其中大部分为古代文献典籍,其珍贵的母本古籍则深藏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记者了解到,文脉工程的数字化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随着纸本图书的推出,数字图书也在不断上新。“在PC端打开‘江苏文库’数据库软件平台,或在手机上搜索‘江苏文库’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在线阅读《江苏文库》推出的前三批图书。”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说。
在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看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古籍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和途径,而传播则是古籍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成功举办“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江苏省古籍保护十周年成果展”;2021年,南图将“楮墨流辉——南京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搬到线上,超千万人次在“云端”感受古籍之美;仅“十三五”期间,省内古籍收藏单位在线下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270场,展览175次,深入挖掘中华古籍深厚的文化内涵,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更多文脉内容请戳这里
编辑: 吴雨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