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光影流动,跳动着时代脉搏,汇聚成一曲壮阔的历史交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1月10日,由新华日报社主办的2021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历史的脉动——百年江苏纪实影像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两百余幅经典纪实摄影作品,凝聚成一部生动的影像志,记录了百年来江苏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八十多年来,一代代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紧握手中镜头,胸怀责任担当,心怀国之大者,始终站在历史现场,用生动的影像为历史定格下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瞬间。每一张图片,或有千钧之势的壮观,或有纤毫毕现的细腻,或有诚挚动人的温情。“历史的脉动”展览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让人们在艺术世界里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
“1907年的南京,秦淮河两岸南京城古老的民居”,这是正在举办的“历史的脉动——百年江苏纪实影像艺术展”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张老照片。低矮的民房,破旧的木船,金陵机器制造局几根吐着黑烟的烟囱,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上世纪初,江苏大地风雨如晦、封闭落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王朝更替之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即将迎来末日。20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在神州大地上相继发生。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起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历史的脉动”展览的第一部分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36张珍贵老照片反映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里,江苏发生的重大事件,江苏的城乡景致和人民生活。
“1911年后,腐败的满清王朝虽然覆灭,但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观看完反映这一时期江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批老照片后,一位观众这样说。淮安米店里愁容满面的伙计、南京茶馆里无所事事的茶客、新沂阿湖镇背着半人高麻袋的苦力、宿迁大运河上竖起桅杆的船民……一张张木然呆滞茫然的脸孔,构成了旧中国的世相百态,让观众直面百年前艰辛而苦难的人民生活现状。
“1940年,南京城墙脚下,用草和芦柴秆搭起简陋的房子,这就是‘家’。”这张拍摄于南京沦陷时期的老照片,让南京城墙管理保护中心的刘斌研究员颇为感慨:“旧社会,依着古老墙体,用最简陋的建材搭一个棚子,这就是当年的‘秦淮人家’。这样的棚子既不能遮风,也无法挡雨,仅能容身,但也很不安全。”刘斌说,从很多城墙老照片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前,30多公里长的南京城墙沿线,这种棚屋比比皆是,很多底层民众在城墙脚下过着日复一日、没有希望和盼头的“蜗居”生活。
而今,南京城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线被打造成风光秀美的景区,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反映旧社会江苏面貌的老照片,和当下进行鲜明对照。今昔对比中,更能映射出百年来江苏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参观者徐先生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江苏人民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红色记忆也记录在这批珍贵的照片之中。
“1936年,新安旅行团员车仪在教农民识字”,这张照片反映新安旅行团的活动场景。1935年10月10日,14名身穿工装裤、打着三角团旗的淮安新安小学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在校长汪达之带领下,踏上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从14人到600多人,17年时间,新安旅行团走遍中国22个省市,行程5万余里,为抗战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漫漫征程中,新安旅行团通过放映抗战电影、排演街头歌舞剧、教唱救亡歌曲、编辑出版刊物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们也教普通农民识字,传授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新安旅行团纪念馆馆长顾学让说,陶行知先生亲切地夸奖“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为“一群小好汉”。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新安旅行团复信。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新安旅行团留下了大量历史影像,“新安旅行团员车仪在教农民识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顾学让说,这些珍贵照片充分证明,新安旅行团光荣的成长史,正是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部爱国史。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党领导的新四军战斗在江苏大地,开辟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伪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江苏是新四军东进抗日最早开辟的战场之一。1938年,粟裕将军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在南京和镇江之间取得韦岗战斗胜利,打响江南敌后抗日第一枪。挺进苏南之后,新四军又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杀敌的呐喊响彻江苏各地。”抗战史学者胡卓然说。
展览展出了八张难得一见的新四军历史照片,涵盖新四军行军、侦察、战斗、军民关系等多个领域,有“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8旅23团在反‘扫荡’中攻克阜宁陈集”,有“1941年,苏北反‘扫荡’时新四军3师8旅领导同志化装成群众的留影”,有“1942年,新四军指战员帮助群众整修被毁坏的房屋”等各个方面的照片。胡卓然说,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新四军的历史影像保存下来的较少。这批历史影像是革命史实和战地摄影艺术的双重结合,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新四军敌后斗争的史实细节,留下了新四军为国为民奋斗的鲜活场景。
胡卓然对“新四军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损害群众一丝一毫的利益”“淮海军分区新四军干部战士在帮助群众抢收麦子”“新四军指战员帮助群众整修被毁坏的房屋”等老照片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这些照片虽非战斗场面,却生动反映了新四军践行群众路线、与人民鱼水情深,“我们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什么能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观众可以从这些影像中寻找到答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解放战争的历史照片,为展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画上圆满句号。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广大江南地区,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由曾经在《新华日报》工作、创建了《新华日报》摄影组的著名战地记者邹健东拍摄的“我送亲人过大江”和“人民解放军部队占领‘总统府’”是渡江战役的生动记录。“我送亲人过大江”拍摄于江苏扬中,炮声隆隆的江面上,当年仅有19岁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挺立船头,奋力摇橹,将子弟兵送过长江天堑,去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占领‘总统府’”中,解放军战士屹立在“总统府”门楼之上,伟岸的英姿,挺拔的身躯,象征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渡江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战斗在隐秘战线的地下党组织的有效工作,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展品中有一张“下关电厂职工庆祝护厂斗争胜利合影”,渡江胜利纪念馆馆长吴小宝研究员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吴小宝介绍,从1948年秋冬开始,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中共南京市委就领导人民开展反对搬迁、护厂护校的斗争。在担负南京供电任务的下关电厂(又称南京电厂),地下党派出代表,做厂长陆法曾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宣传党的政策,要求他保护好电厂。陆法曾随即要求胞弟陆佑曾(下关电厂工程师)负责护厂工作,在进步工人支持下,下关电厂坚持供电直到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傍晚,解放军先头部队乘坐的第一艘渡江船——“京电号”小火轮就是由下关电厂提供。
1949年9月开国大典举办前夕,参与护厂的进步工人们又聚会在一起。在鲜红的党旗和五角星下,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前,他们举着锦旗合影,庆祝护厂斗争的胜利。时光流转70多年,那份凝聚在老照片中的喜悦,透过镜框的玻璃,依然能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让后人一同分享那份胜利荣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