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四军军史研究专家、93岁的丁星先生,将他毕生所藏的1500多件(套)与新四军有关的图书、新四军老同志书信以及新四军珍贵史料、影像资料等全部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其中仅图书类就有485种558册。
丁星,原名裘诗嘉,1931年生于西子湖畔。1948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到淮南解放区、苏北解放区工作。投奔解放区途中,他被要求化名“丁阿星”,又改成“丁星”,从此这个名字就用了一辈子。
20岁那年,丁星就担任苏南军区《战士报》代总编辑。此后,他长期在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任职,从助理编辑做到社长。1986年起从事新四军史的研究和编写,1999年被评为“全军军史编研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被评为“全军军史编研工作先进组织者”,2007年被评为“南京军区先进离休干部”。
在丁星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博学睿智、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眼睛炯炯有神,非常健谈,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只是中途停下来喝了点水,全程滔滔不绝,都不用翻找任何资料,全凭记忆。
关于此次捐助的所有史料,丁星列了详细的清单。记者看到,有“新四军老同志书信291封”“《新四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简报”等。
其中一些书籍已成为研究新四军历史的重要文物,比如《苏北摩擦真相》,这是新四军苏北政治部于1940年11月编录的三十二开本的铅印专集。该书计有国共双方的书信、军令、电稿、通知等共五十八件,尤其珍贵的是其中收录的陈毅发出的信件、电文等共十六件。全书分七编,共约四万字。序言中点名刊行此书是“为了真理、为了团结、为了抗战、为了促进反共先生的觉悟、为了忠实于抗战建国”。由于当时环境艰苦、出书量很少、装帧粗朴,因此该书未公开销售,只发到县级以上干部,一部分赠给当地士绅代表及国民党中的统战对象。而今,它已是研究新四军东进北上开辟苏北根据地等问题极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中多处歌颂这支工农子弟兵,比如姜堰民众代表潘仲宾在姜堰军民代表会上的发言:“这次新四军到姜堰来,对民众秋毫无犯,处处爱护老百姓。”这反映出人民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与鱼水深情。
再如关于高敬亭的资料有三大袋。高敬亭是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1939年,由于受错误路线影响,高敬亭被错杀。1975年11月,毛泽东亲自批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正式宣布对高敬亭给予平反,恢复名誉。高敬亭一事的来龙去脉,丁星提供的资料可以说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重要佐证。
丁星先后主编的《新四军》《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志》《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新四军辞典》等书籍,因权威性高、真实性强而倍受推崇,成为新四军历史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举例来说,关于“当年新四军军部首先在哪成立”一事迟迟得不到实证,最终,丁星在1938年1月28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现了一则新四军军部启事:“本军奉命即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汉口大和街26号军部即行结束。以后驻汉办事处事宜,委托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钱处长代办。所有一切公文、信电,请迳投南昌三眼井本军部为荷。”由此可知,因战事需要,新四军军部由武汉移驻南昌。汉口,就是新四军第一个军部驻地。这才结束了这个纷争很久的问题。
再比如,新四军抗日第一仗“蒋家河口战斗”到底歼敌多少?新四军建立的第一个县政府到底在哪里?红军的主力转移时,在南方8个省份内坚持游击战争的是14个地区还是15个地区?这些,丁星都作了详细的考证。“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今天的考证如果不怎么真实,留给后人就很麻烦了。我把这些史料捐给新四军纪念馆,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样才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以及面向未来。”丁星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新四军纪念馆提供(署名除外)
编辑: 杨民仆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