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近日,记者走近了一批年轻人,他们有的从事缂丝技艺的传承创新,有的将千百前的文物“修旧如旧”,有的将数字沉浸式技术运用到古代书画展陈中,他们用年轻人的思维,打开了一个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演绎下,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新步调。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传承和创新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
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①:
00后小伙,让传统缂丝走进当下生活
只要一坐在绣绷前,范辰霄的心就会从周围喧嚣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缂丝作品。颜色各异的丝线,随着他的指尖不断翻飞跳跃,成为了一道奇妙的风景线,最终变幻为一幅璀璨绚烂、美轮美奂的缂丝作品。
范辰霄,23岁,从初中开始,便决定继承家族技艺,成为一名缂丝非遗传承人。在这个崇尚速度和效率的时代里,这位00后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慢”的节奏,向人们诠释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领悟。
缂丝,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因外形有“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丝绸,又称“刻丝”。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因其织造工序极其细致,色彩变幻极其繁琐,存世精品又稀少,所以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范辰霄的父亲范玉明,是苏州缂丝技艺非遗传承人。2006年,范玉明受明十三陵博物馆邀请,与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织造专家合作,参与了出土文物复制项目,近距离接触了古代缂丝艺术。其中,明万历皇帝的一件龙袍,由于年代久远,碳化严重,衣服的结构、图案仅凭肉眼已很难辨认。为了逼真还原丝织品的原貌,范玉明和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专家,多次进定陵对照残留织物,研究分析组织结构,并参考文献古籍以及发掘报告还原色彩,耗费六年之久,最终成功复原了这件龙袍。
“我家祖辈就是做这个的,手艺一代代传下来。小时候看着爸妈每天忙着缂丝,觉得很好玩,很想加入他们。”范辰霄生长在苏州太湖边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不少人家都是靠缂丝这门手艺活吃饭,15岁那年,小范就在木机上有模有样地用缂丝技艺编织织品了。
学习这门老手艺,最难的莫过于“坐得住”。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需要先将纹样以墨线勾于经线面上,纬丝不贯通全幅,而是按图案、色彩分块,整个过程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分一毫的精细。
范辰霄说,即便是一位有天赋的织工,每天最多只能织出1-2厘米的长度,“缂丝织造的速度比云锦更为缓慢,因为缂丝制品的正反两面如一,必须达到异常精细的要求。所以,一件作品往往要耗时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手要拨、脚要踩,眼睛还要看,工匠常常好几个小时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因为太辛苦,如今选择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放眼全国,也就不过一两百个师傅。”范辰霄说。由于工艺耗费工时极长,织造工匠常常会患上颈椎病、视力衰退等职业病。
作为父亲,范玉明希望儿子可以“子承父业”,同时他也担心,平日里养尊处优的00后孩子,能坐得住、吃得了苦吗?
缂丝作品无法用机器代替,只有一丝一缕手工织造,讲究的是手感和经验,用力的轻重缓急、变化的空气湿度,都会成为影响作品的因素,而这些技巧的掌握,需要日积累月的练习。令范玉明惊讶的是,迷上缂丝的儿子起早贪黑,整天埋头于织机前,每天练习七八个小时,不断摸索钻研细节。经过几年勤奋练习,2020年,范辰霄花费一年多时间,独立完成了一幅长达4米多的太湖风景长卷《印家乡》。
父亲想的是传承,这份祖传的技艺要原汁原味传下去;范辰霄思考更多的是创新,如何让以前只为帝王家服务的缂丝更加生活化、年轻化,成为时尚之物?“完全保护收藏起来的非遗文化只有观赏价值,只有让人们能真实地摸到用到,才真正拥有了传承价值。”范辰霄在大学里学的是艺术设计,他尝试把当代艺术的理念运用到传统缂丝创作中,制作了手袋、香囊、挂画等颇受欢迎的工艺品和实用生活用品。同时,他还开办网店,与带货主播合作,让缂丝艺术走进直播间,引发网友一片赞叹,甚至有粉丝找到工作室来上门求艺。
直播间汹涌而入的流量,给范辰霄带来了惊喜,“缂丝制品价格高,做起来慢,就算接到了大量订单,也没办法量产。目前,我们在橱窗里添加了一些非缂丝的文创产品,同样受到了欢迎。”如今,他的账户已经积累了16万粉丝的关注,每个月销售额达到了1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无数网友通过屏幕看到了这项古老而宝贵的传统手艺。
对于未来,范辰霄有着许多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卓越的缂丝传承人,让缂丝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世界。在他看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上这门古老技艺,便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传承和创新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