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演出了17年的舞剧《长恨歌》,为何能长盛不衰,让无数观众为之痴迷?
作为陕西旅游的金字招牌、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华清文旅打造的舞剧《长恨歌》堪称中国旅游文化演出的惊世之作。9月22日,作为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陕西华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瑞哲,以《文化引领华清旅游发展,标准促文旅融合升级》为题,讲述了华清池景区的创新成长之路。
华清宫地处西安城东,在传统的旅游市场中非常热门,是众多团队游、旅行社来西安的必游之地,然而在2004年至2006年间,发展遭遇瓶颈,团队游客急剧下降。回忆起当年,王瑞哲不禁心生感慨,“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们产品只有两个:第一个是门票、第二个是洗澡票。当年大家洗澡还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我们的澡票还是比较珍贵的,经常有朋友问我们要洗澡票,因为一想到华清宫,就是洗澡的地方。而周边旅游景点兵马俑逐步的升温,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面对游客减少的困境,华清宫景区决定将景区的文化资源作为发展核心,他们深度挖掘出了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和西安事变旧址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确立了建设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的愿景。
2006年,依托华清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的舞剧《长恨歌》正式推出,成为华清宫景区转型发展的破冰之作。《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1200多年前发生在骊山脚下华清宫中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感受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
演出了17年,《长恨歌》一直长盛不衰,至今仍是业界顶流,成为陕西旅游的一张金名片。“2021年,我们每天开演四场,四场演出是什么概念呢?第四场开演的时间是凌晨的0点40分,满座,结束的时间是凌晨1点50分。”王瑞哲说,截至上周,《长恨歌》接待173万游客,营收达到4.3个亿,预计今年收入将破5个亿。
“17年里,《长恨歌》坚持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线上发展。从演出内容到设施设备,每年都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不断地打磨和完善,让游客总能看到不同的《长恨歌》,而这一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2021年12月3日,冬季版舞剧冰火《长恨歌》震撼上演,打破了北方冬季实景演出零的突破,观众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下,身临其境感受美轮美奂的大唐气象。用冰雪“冷资源”舞出文旅融合“热经济”,该案例获评文旅部“2022年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IP,华清宫景区坚持标准化建设,申报了16项专利,此外不断优化管理制度,力求给游客带来最完美的观演体验,“结合景区的营销模式,我们率先提出实名制以及线上订票系统,解决了抢票、占票、黄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王瑞哲说,现在《长恨歌》每天演出三四场,每一场中间只有20分钟,“这20分钟要解决3000人退场、3000人进场的问题,我们能做到15分钟完成换场,这就是精细化管理带给我们的效率。”
经过多年的标准化实践行动,华清宫景区走出了以3项国家标准、8项地方标准、47项企业标准为骨架的“长恨歌模式”,为陕西乃至全国实景演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规范发展的实践案例,促进实景演出市场规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当年那个只有160亩的很小的华清宫,摆脱了当年单一的依靠门票、澡票的经营模式,转向了“一母五子”的发展格局,让最早的华清池景区蜕变成了华清文旅。
“《长恨歌》没法复制,但是《长恨歌》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王瑞哲说,2016年,华清文旅又打造了另外一个全新的作品《12·12》西安事变,填补了景区内红色旅游产品的空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于锋/文 蒋文超 陈俨/摄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