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开学的日子。这个金秋,孩子们回归校园,交流的话题除了新增的一门“劳动课”外,恐怕也少不了暑期逛博物馆的见闻。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刚刚过去的暑假,全国博物馆再次迎来参观高峰,不仅很多场馆的预约门票紧俏,一些博物馆游学、体验活动也出现“秒光”的情况。而在社交媒体上,“最适合遛娃的10家博物馆”“别错过这些高质量遛娃圣地”等推介也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走进博物馆,日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当涌入的人群多了,一些别样的声音也就响起了。
据媒体报道,最近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展览的市民何先生正好遇上带着孩子结伴观展的家庭,“我想仔细观看一件文物的细节,旁边钻过来好几个小孩,一个大人在旁边解说。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于是他将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发在社交媒体上,随后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干脆建议“博物馆14岁以下免进”。
“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的思维方式,简单粗暴显然并不可取,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观众的感受和情绪,却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在文博场馆热的今天,如何让进入其内的不同圈层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事实上,不光是孩子和成人的代际之间,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社交方式的改变,一些“网红之地”遭遇“流量之困”,也产生了不少摩擦。除了此前一私人住宅阳台上的粉色蝴蝶结曾引发打卡热潮,影响80岁住户奶奶的正常生活;众多“网红”到一幢历史建筑前拍照,因为要换好几套衣服长时间占用厕所,让楼里租客遭遇“如厕难”之外,文博展馆里的两个不同群体——注重内涵的学习型参观者和偏爱氛围的“打卡式观展”之间,也在参观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
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圈层化以及场景化的新趋势,人们迫切需要在公共空间建立新的秩序。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强调博物馆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对于出于不同目的、以不同姿势走进博物馆的人群,不能因为不同圈层之间的差异性,而产生审美的排他性。试想,如果高铁上碰见孩子吵闹,我们就呼吁设立“儿童车厢”;美术馆一三五只对严肃的参观者开放,二四六特供“打卡者”,那么犹如信息茧房一般,每个人的视域将不断被窄化。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天我们再次走入公共空间,除了遵守最基本的参观“硬要求”外,还应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软素质”,一方面不能为了自己的体验感,就影响到别人的舒适感,尽量做到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打开博物馆的多样性,提升自己在公共空间相处的智慧和素质。无论是网上讨论公共事物也好,线下公共场馆的“遇见”也罢,既做到“和而不同”的包容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打破个体“偏见”,完成破圈融合的更多连接。
具体到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我们既要理解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要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他们的“博物馆礼仪”。
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短视频、动画片等孩子容易接受的形式,有意识地培育他们的公共礼仪;再比如,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曾经启动过一个名为博物馆礼仪的公众项目。每一位参观者入场时,都会领到一套设计精明、印有吉祥物形象的博物馆礼仪卡片,阅读相关内容之后,参观者可以在文明墙上看到别的游客留下的“文明承诺”,同时写下自己对博物馆礼仪的看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顺着仪式感和互动性的思路,做更多精巧的设计,完成潜移默化的教育?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除了学校、博物馆等的引导外,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最近,在高铁和电影院都发生了孩子吵闹被投诉的不愉快事件,而其中一些家长的表现令人遗憾。据媒体报道,在高铁上,当孩子吵闹被周围乘客制止后,一家长回怼:“没规定不许我们吵”“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还有一位“熊家长”更过分,比孩子更大力地踹前排座椅靠背,导致座位上一位女性观众当场“眼冒金星”。以此类推,提升孩子的博物馆素养,也必须从家长做起。
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如今的新一代在人文素养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也反过来促进博物馆的提升。比如拉萨一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天文体验馆时,孩子发现馆内一演示视频上的科普知识存在错误,“长征三号”的分离顺序也是错的;而同样是暑假,走进绍兴气象博物馆游玩的另一位男孩,还犀利地指出博物馆内一伏羲八卦图画错了。
就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欣赏美需要时间积累。近几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相关数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文化需要培育,无论对于博物馆,还是走进博物馆的人来说,把此刻作为“起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终将到达“美美与共”的彼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编辑: 吴雨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