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万物始茂,在一首《彭城英才赋》的娓娓旁白中,古城徐州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子贤达。
5月21日,时隔四年,徐州举办第三届彭城英才荟。此次活动是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共襄江苏发展行”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工商、科技、金融、教育、医卫、文体、海外社团及侨界的150余名嘉宾共聚一堂,同时设置10个海外分会场,各领域英才热烈沟通、交流合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汇聚智慧力量。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表示,将认真落实江苏发展大会“永不落幕”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对接交流、沟通联系,持续做优“彭城英才荟”品牌,诚挚欢迎天南海北的“徐州人”常回家看看,为家乡多建诤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共同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
“最美故乡景,最念故乡情”
——做强平台凝聚乡情乡愿
“问君何时归故里,相思无尽盼重逢。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定能慰藉你的牵挂……”大会开幕前,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拨动全球“徐州人”的心弦。
从2017年举办首届彭城英才荟,到2019年举办第二届,再到时隔四年举办第三届,每逢家乡呼唤,便有百余位徐州籍各领域知名人士放下手头工作,带着拳拳之心奔赴家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徐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令远方游子眷恋——
“我住户部山,小时候云龙湖又叫石狗湖,我们小时候就在湖里游泳。”在澳大利亚待了22年,澳大利亚澳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尚玉忠重回云龙湖边,怀着激动的心情找寻儿时记忆。
“这是我小时候经常爬的山,以前叫大洞山,现在改叫茱萸山了。”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科研项目负责人常可可说。
“凝望巴黎的夜景,瞥过伦敦上空的鹰,看过香港大都市的繁华天际线,我还是觉得徐州才是我心中最美的城。”对于香港奇遇联合酒店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昱来说,家乡是他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徐州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让返乡游子倍感自豪——
“我一有空就想回来看看,家乡可以说一年一个变化。”北京中正鸿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志出生在睢宁县,“上次回来,我去县里的几个经济开发区走了一遍,看到家乡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很高兴。我听说咱徐工这几年解决了很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名声越来越响,我打心眼里自豪!”
2000年离开徐州后,江苏嘉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奎先后在北京、上海打拼。“去过很多大城市后,回到徐州我发现,外环高架通了、地铁也通了,家乡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样子。”薛奎说,徐州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不负“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你走了多远、走到哪里,徐州都在家的方向等你。”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开幕式上,宋乐伟诚挚地表示,徐州将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全链条做好服务保障,持续做优“彭城英才荟”品牌,把乡情乡愿凝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竞赛部副部长、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奥运会冠军韩晓鹏宣读“爱我徐州”倡议书;举办“2+3”分会场活动,相关嘉宾紧锣密鼓奔赴各地,参加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地空间探测与开发分会成立大会暨云龙湖实验室专家咨询研讨会、徐州文旅推介会,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淮海科技城,招商推介会火热进行,众多乡贤现场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君到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徐州之变鼓舞人心
“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令人惊叹。”在徐州经开区,浦东国际人才港北美交流中心、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代表尤逢尧一边参观一边感叹。
故乡的发展成就,让包括尤逢尧在内的150位海内外游子备受鼓舞。近年来,徐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生态转型,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这既是时代赋予徐州的新机遇,也是中央和省委赋予徐州的新任务。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年,省委省政府将徐州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2021年,国家发改委在专项规划中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去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达8458亿元、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等交织叠加,加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徐州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徐州正全力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持续招大引强、延链补链。
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议程示范区获批建设为契机,徐州动态调整编制了《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3—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共汇总重点项目168项,计划总投资额2661.42亿元,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以美丽徐州建设为主线,徐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城市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见证着徐州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蝶变。
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徐州立足带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持续加强务实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区域“1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产业协作协同、生态联防联控、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贷互认,优势互补、活力迸发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今日之徐州,展现“征程万里风正劲”的磅礴气象,拥有“五省通衢达天下”的区位优势,铺展“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动人画卷,全市上下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速挺进万亿级城市行列。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在共生共情中深化合作
彭城英才荟既是联结乡情友谊的纽带,更是共谋合作发展的桥梁。“希望大家秉承‘枝繁叶茂不忘根’的赤子情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做牵线搭桥、招商引才、投资兴业、改善民生的好事实事。”宋乐伟深情寄语乡贤嘉宾。
自2021年起,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许崇育带领团队,利用两年时间为铜山区打造了一套智慧排水系统。第三届彭城英才荟一结束,他便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铜山区,亲眼见证该区智慧排水系统正式上线启动。
同时许崇育建议,要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和强化成果转化;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方面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资源,尽己所能,积极对接,助力家乡早日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
游子归故乡,最是乡情浓。会后参观环节,嘉宾们一路走、一路看,难抑对家乡新貌的赞美,直抒反哺家乡的情怀。“徐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如今又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节能减排方面会下大力气。”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薛勇正带领团队开展“碳卫星星座”计划,旨在为徐州提供大量的大气数据支撑。他表示,争取在5年时间内,至少发射16颗以上卫星,直接助力“双碳”工作,立足徐州、扩展到江苏全省、辐射到全国。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着2600多年的建城史,让人引以为傲。”大洋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盟秘书长兼常务副主席、澳大利亚澳中人民友好交流协会会长田飞说,将利用自身资源,整合海外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徐州两汉文化,推介家乡文旅品牌。
耳边乡音萦绕,心中乡情激荡。怀着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嘉宾们在赞美家乡发展变化的同时,更直抒为家乡“添砖加瓦”的情怀。“我关注到,徐州这两年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做得非常好。”刘正志说,这次回家,就是想考察是否能将其所擅长的IT业务带到徐州,帮助家乡企业通过“智改数转”,提升生产能力、管理水平。
抱有同样想法的薛奎,已在徐州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业务领域属数字经济里的虚拟经济范畴,提供人工智能模拟、MR混合现实以及视觉技术算法等技术,可以在新零售、新制造、智改数转等领域广泛运用。”薛奎说,未来希望在助力徐州企业“智改数转”、降本增效方面作出贡献。
当前,徐州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领,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好引才、育才、留才“组合拳”,不断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强化人才招引培育力度、营造一流人才环境,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截至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64.5万人,技能人才达120万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岳旭 杨琦 张涛 王岩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编辑: 陈彤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凝聚各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