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矗立着一座我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山上碑塔矗立,树木繁茂,松涛阵阵,在全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长眠着1800余位革命先烈,镌刻有3576位烈士英名。
陵园内的烈士墓分散在抗日山的东西两侧,每天守陵人贺龙广都要沿着蜿蜒的山路,将1600多座烈士墓走上几遍,检查有没有破损的烈士墓,顺便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园区虽然有监控设施,但徒步巡山还是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贺龙广说,墓区以前并没有路,所谓的路是山林间守墓人长年累月走出来的小道,直到2009年园区修建了墓区间游步道,巡山之路也变得顺畅了。
1997年贺龙广大学刚毕业,出于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崇拜,他放弃了城里优越舒适的工作,选择来到偏远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做守陵管护工作,期间多次放弃组织对他调离和升迁的安排,面对亲友的相劝他也毫不动摇,一干就是25年。
经过多年的巡山经验,贺龙广熟悉每个坡段石阶和安葬在此的每位烈士的姓名。每年,有许多来抗日山烈士陵园“寻亲”的后代,接待他们也成贺龙广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清明节,67岁的尹克云老人一大早坐车从山东来给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哥哥扫墓,却怎么也找不到墓地的位置。贺龙广询问后得知,老人的哥哥名叫尹克明,贺龙广想起陵园西1墓区13排19穴是“杨振祥、张茂林、尹克明”三人的合葬墓,但只有烈士的名字,别的没有任何记载。当贺龙广把老人带到墓前时,老人不禁放声大哭,诉说着这些年家里的变化,久久不肯离去,贺龙广也一直陪送老人直到离开。临分别时老人紧紧抓住贺龙广的手不放,满眼含泪向他鞠躬致谢。
为了让更多烈士的亲人能够准确找到墓地,贺龙广不仅绘制了抗日山烈士墓地网络图,还整理出一套系统的烈士墓资料。由于年代久远,烈士们的档案都是人工登记,纸张磨损严重,信息不全,甚至模糊不清。贺龙广多次和烈士生前所在地核实,尽可能为烈士建立完整详实的电子档案。那些远道而来的烈士亲人都对贺龙广的服务无不交口称赞。刘少奇、周恩来、罗荣桓、萧华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和前来凭吊的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对贺龙广的敬业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
守陵人不仅要守好烈士陵园,更要做好对先烈精神的挖掘和传播,让他们的精神永流传。25年来,贺龙广磨穿了280多双解放鞋,登记整理备案3576名英烈,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的烈士遗属和后代,撰写了一本本抗日山烈士陵园文物资料,记录了一摞摞接待笔记。为整理烈士生平和战斗史料他足迹遍布多个省市,骑坏了3辆自行车,磨平了100多个自行车胎。为了把抗日山烈士陵园建设得更好,他多次设计草拟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改扩建方案,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维护资金,不断完善陵园的设施建设。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苏北鲁南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清明节前后,苏北鲁南地区数十万人慕名到抗日山烈士陵园凭吊祭奠。
抗日山烈士陵园上金黄的迎春花开了一茬又一茬,陵园内的员工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那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大学生也早已变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但贺龙广为烈士守陵奉献的决心更坚定了,他在心中默默发誓:我将终身不离不弃,继续守护好、管理好、服务好陵园的一草一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慧洋
通讯员 朱代桂 于雪
编辑: 刘慧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