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12日上午,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当天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盛夏高温,酷暑难耐,各大医院急诊室和120急救中心又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医护人员们战高温斗酷暑,与时间赛跑,与疾病较量,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生命。
高温下的急诊室,忙碌而有序
当天上午10点多,南京鼓楼医院急诊中心门前,等待预检分诊的病人们整齐排好队;医生护士脚步匆匆,救护车的鸣笛声混杂着蝉鸣,来自各地的病患被争分夺秒地分流到各个诊室,高温下忙碌的一天渐入高潮。
从急诊中心大门向内看,红黄蓝绿四条醒目标识线路贯穿整个急诊中心,鼓楼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何飞沿着红线大步流星地走来,于忙碌中带领记者前行。“沿着这条红线就是抢救室,我们核定的床位有20张,但基本都是超负荷在运转,最高可以加床加到35张。”
“极端天气,一部分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外伤的病人相对来说会比较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都会联动合作,提前知道急救车上病患的情况做出准备并开启绿色通道,把时间放在第一位。”何飞的话音刚落,合上的抢救室大门于身后再次打开,一位躺在转运床上的老人打乱了仪器规律的运转的“滴答”声,他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话语。医生护士迅速上前询问家属情况。家属说老人大约在一个小时前突然出现言语不清、昏昏欲睡的症状,于是赶紧送到医院。何飞判断是中风,当场给出家属治疗方案,并与家属协商在抢救室内救治。
抢救室内,病床挨着病床,不同于一道门外的人声鼎沸,却有一种别样的拥挤,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急诊科抢救室护士长梅天舒解释道:“我们实行的是无陪化管理,家属统一在等候区,高峰期时区域内全是病床,护士连坐的地方都是没有的。”
为了更好地照顾受极端天气影响前来医院的病患,从抢救室到诊断观察室,在度过梅雨季后都会做足准备,诊断观察室护士长王清说:“这里每个地方都有温度监测,我们会提前预备4°C的生理盐水,这样中暑的病患就能及时得到治疗,在人员的安排上也作了灵活的排班,在高峰时间段人手充足的基础上,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是有人值守的。”
连续多日的高温,让一些室外作业者频频中暑。7月以来,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抢救了13例中暑患者。“这些中暑患者多数是户外工作人员,少部分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吴炜炜介绍说,户外工作者容易中暑。还有部分老人为了节省电费,舍不得开空调,也会导致中暑。一旦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等症状时,就要注意是不是中暑了。高温天外出时,最好提前补充400毫升水。从事户外体力活,出汗较多的市民,可以适当补充点淡盐水,适当休息,感觉不适及时就诊。
两地无缝连接,无锡小患者得救了
持续高温天气也让南京市儿童医院门急诊格外地忙碌起来。“无锡(低风险区)一名32周的早产儿情况紧急,申请转院!请快速做好对接准备!”前日晚7点半左右,南京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邹芸苏刚放下手边忙碌的工作,就接到了医院的紧急转运电话。
安装呼吸机管道,配置抢救箱,核对抢救药品,备好隔离衣、口罩、帽子,联系医院心胸外科准备单间病房、呼吸机……晚8点10分,邹芸苏和护士杨欢就马不停蹄地出发了。此时,室外的温度接近38℃,夏日的晚风吹在脸上就像一波波热浪,聒噪的蝉鸣把救护车“滴嘟滴嘟”的鸣笛衬托得更加焦急。离目的地越来越近,邹芸苏和杨欢的脸上不停地渗出汗珠……
晚10点半左右,无锡西高速出口,邹芸苏终于接到了患儿。上了呼吸机的孩子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大家松了一口气。“会没事的,请相信我们!”安抚完焦虑的家长,和无锡当地医生核对好病人、相关治疗及检查情况,邹芸苏和护士又快马加鞭地返程了。
孩子名叫青青(化名),刚出生就发现呼吸道分泌物多,肤色青紫,有呛咳,造影检查显示先天性食道闭锁。一出生,就上呼吸机,看着保温箱中比两个手掌大不出多少的新生儿,大家心中充满不舍。一路上,通过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维持,青青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河西院区心胸外科吗,我们还有半个小时到达,请准备对接。”凌晨12点,经过高速路口工作人员的相关防疫检查,救护车顺利抵达南京。车上,邹芸苏再次和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CU)电话确认相关细节,确保交接过程万无一失。
深夜的城市街道静悄悄,而医院门口却灯火通明,一片忙碌。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医护人员终于将情况危急的早产儿交到了CCU病房医护人员的手中,而身着厚厚一层隔离衣的邹芸苏和杨欢,此时早已汗如雨下、浑身湿透。
“这两天来医院看急诊的儿童明显增多了。”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灼告诉记者,从晚上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来急诊科就诊的儿童每天都在800至1000人次左右。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就诊患儿,医院也增加了人手。“晚上8点至凌晨2点是急诊科最为忙碌的时段,前半夜的发热门诊和非发热门诊,我们分别安排了6位医护值班,后半夜分别有4位医护。”李灼说,来就诊的患儿多数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提醒家长给孩子防暑降温,注意饮食清洁”。
高温下生命接力,忙碌着的120医生
同样战高温斗酷暑、奔跑在救命路上的还有120的队员们。今天上午8点不到,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分站急救医生徐谟强就已经出发在路上了……中午11点半左右,记者见到徐谟强时,他已累得满头大汗:“今天上午已经急救了4趟病人,先是有一个患血液病的老人,后是三位急需要转院的病人,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停歇。”
“急救车24小时从不停息,我们采取四班轮班制,目前高温天气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平均一个白班要跑上十几趟,晚班至少8趟以上。”徐谟强告诉记者,由于高温天气,中暑及心脑血管等突发疾病情况非常多,同时也还有很多由交通事故带来的急救情况。
中午,他们趁着急救车消毒的短暂时间吃了个简单的午餐。13点50分,急促的电话铃响起,还未接通,徐医生就已经起身了,“快,出车了!”徐医生立即招呼着同伴们。顷刻间,护士、司机、担架员迅速起身收拾家当急步奔赴战场。记者一同随车前往。
十分钟不到,急救车便抵达病人所住小区。车刚停稳,大家就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常用药品、仪器箱,还有一个真空夹板,动作迅速地开门、拉担架车,调整担架车高度、位置,然后拿上担架布直接上楼。
“老人的腿情况怎么样?能站不?”徐医生一边忙碌地拿出听诊器、真空夹板,一边询问道。“可能骨折了,需要担架布抬到楼下车上去送医院。”经初步检查,徐医生向家属说道。话间,担架员已经迅速调整好担架布,做好了准备工作。“老人家不要怕疼啊,没关系的,我们就动一下。”徐医生一边招呼着大家动作要轻,一边温柔地安抚着老人。急救车鸣着笛急驰而去。
14点30分左右,电话铃再次响起。一位老人在家中腹泻、呕吐不止,疑似中暑。记者跟随急救车第一时间来到病人家中。通过询问病史得知,老人是肝癌患者,已做过手术,受高温天气影响,这几天一直上吐下泻,肚子也鼓得很大,病人家属一脸焦急。
由于怕老人受凉,急救车内闷热至极,医生和护士的脸上都挂着豆大的汗珠,不自觉地紧皱着眉头。但护士仍时刻关注着心电监护仪,仪器的数字变化、曲线波动都尽在掌握之中。医生则时刻关注着病人情况:“老人家头会晕吗?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医院门口了。”
15点20分左右,徐医生与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完成交接。
走出医院大门时,他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湿了。“急救就两个字,急和救,首先,速度一定要快,接到电话就必须争分夺秒地赶过去,生怕一个慢步就误了大事,这点汗水都不算啥。”徐医生说。城南老旧小区多,不少低层楼房没装电梯,加上楼道窄、台阶高,担架车往往难以通行。“我们经常需要用担架布托着病人下楼,有时楼道勉强只够2人通行,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十分小心,也非常考验体力。”担架员刘思捷向记者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王甜 黄卓凡 蒋明睿
实习生 万素军 王健
编辑: 乔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致敬
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