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社交媒体改善还是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8月21日—22日,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研讨会在中华中学召开。
“社交媒体给予平台,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起来,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有效方式。”“社交媒体是一种弱关系的交流,它缺少肢体语言,在社交媒体你看到的只是文字和表情包,因此线上交集是对线下交集的一种削弱。”……本次研讨会中设置了一场特殊的观摩课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论赛。观摩课上,中华中学的高中生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就“社交媒体改善还是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激烈辩论,呈现出敢于质疑、理性思考、创新解决的思维能力,获得观摩专家的一致赞赏。
据悉,在前任中华中学校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飞的带领下,中华中学自2013年以来,就深耕于批判性思维教育。2022年,该教育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兵表示,回顾十年历程,中华中学在学生思维教育上一直坚持“求真”“求实”“求新”,力求让批判性思维成为贯穿学生终身的能力。
在中华中学,举行这样的辩论赛是常态。作为一名辩手,高三(15)班学生李欣倩说,参加辩论赛于她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成长。她说:“批判性思维是学校的特色课程,高一高二时我们基本每周都有一节批判性思维课,这一课程在学习方面培养了我的辩证思维能力,让我能理智地去看待一些问题,解决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也会用批判性思维,用全面的态度,一分为二看待生活中各种现象。另外,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当下,我能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全面地去甄别各种信息。我觉得,批判性思维在我以后人生道路上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中华中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紧紧依托课程、深深扎根课堂。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科教学紧密融合,探索出了高中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可行范式。”中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兵表示,中华中学深耕批判性思维与教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使之深深渗透在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的全过程中。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国内第一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教程、江苏省第一个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并形成了适用于教学一线、可操作、可观测的培养办法。
此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南京市中华中学共同承办。
聚焦于批判性思维概念本身,何为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这些问题成为摆在专业外的一道门槛。会上,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教授以“天花板上的水迹”举例,从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要素及原因、提出判断假说、罗列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四个步骤出发,生动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进程。“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是一体两面的,换言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培育这种精神,学习这种技能,是求知、明辨和解决问题的必要。”
谈及批判性思维带给青少年的具体益处,董毓教授称,“批判性思维首先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新的认知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使之能够明辨是非;然后可以帮助他们拥有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又有哪些特征与要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飞从人性领域出发,认为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是学习一种思考的方法与原则,它最终应走向心灵的深处,培养一种理智美德。“人类的理性不同于电脑的运算,人的批判性思维不完全是靠冷冰冰的证据和一丝不苟的推理就可以实现,批判性思维也需要一种精神。”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徐飞校长讲叙了一则“碎片真理”的寓言,即每个人手中握着的可能仅仅是一片真理,完成真理的拼图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讨论和探究之中,今天课堂上的质疑、碰撞和改进,很可能就是明天社会大事件中的理性、洞见和担当。将课题转向课程,课程走向课堂,用批判性思维去完成育心育人的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
“批判性思维与德育是一体两面的,思辨能力和理智美德向来不可分割。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天然的、必然的、应然的属性。”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余党绪从学科建设出发,谈及语文学科与批判性思维的联系时,他认为批判性思维需要广泛地应用于文本的理解与阅读中。以《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来说,文本构成了反思的前提与根据,批判性的阅读不是自我隔绝的苦思冥想,也不是不受限制的天马行空,它受到文本的制约与引导。既要开放自己,以接纳文本,又要遵循文本,以约束自己,这就文本阅读的理性开放。“文本是客观的,文本的预设与限制隐含了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对于文本的实证,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尊重知识、尊重逻辑、尊重规律。”
同时,来自各高校的学者讲师也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论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林海坦言,对比中西方学生的思维特质,中国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以及学术创新思维能力上,与西方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他认为,只有走向文化根源处,才可能找到突破点。未来的教育改革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让学生努力地去“解释”现有的知识,让学生走到现有知识后面去,形成自己的“解释”;二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解释”去“辩护”,让“辩护”不断地发生,这里的“辩护”必然是需要一种“强证据观”和“清晰证据链”,构建“说服导向的学习与教育机制。”
21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刘玉、四川外国语大学吴妍两位专家还主持了两场别具特色的学习交流“夜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就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及在实际运用中的感想进行学习交流分享,更对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与推广进行了讨论。
据悉,自2013年以来,中华中学就深耕于批判性思维教育领域,是国内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行者。李兵坦言,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也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联动和融合,展现了批判性思维推动育人方式转变的独特作用。本次研讨会前还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研习班,共30名学员参加,培训班课程针对从事基础的教师量身打造,不仅讲授批判性思维的最权威最先进的理念和框架,而且还联系基础教育的阅读、写作与测试,议论文与高考,研究论文的写作和教学方法的传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实习生 卢畅
通讯员 张笑暄 刘青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敢于质疑,理性思考
教书育人。